】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澳門經濟多元發展及轉型的機遇與對策
http://www.CRNTT.com   2024-07-16 18:20:15


張政君
王平
合影
 
  張政君:發揮地域文化特色
      助力人文灣區建設

  澳門本身的地理位置及其文化特殊性就決定了它作爲溝通中西文明的紐帶,在大灣區建設中,應發揮重要的樞紐作用,在吸引世界遊客來華、傳播中華文明的同時,繼而帶動各類企業走出灣區。

  澳門城市雖小,卻擁有大文化。作爲中西方文化交融的薈萃之地,它凝聚了具有國際視野的、有底藴的文化力量,是異域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澆灌出的果實。以澳門半島爲代表的歷史城區保存了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精髓,呈現出海港城市和傳統中葡聚居地相互交融的典型特色,是中西文化交流互補、多元共存的結晶。日本後現代主義建築師磯崎新説過“亞洲就是以澳門爲中心,以3000公里爲半徑畫一個圓,這大概就是亞洲所在的範圍”。之所以下如此定義,便是因爲“這個亞洲”就是由兩個邊陲(中國的邊陲與歐洲殖民地的邊陲)結合起來,形成了以澳門爲中心的區域。

  澳門參與並融入人文灣區的建設,具體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第一,依託粵港澳大灣區總體規劃,借用更廣大的資源凸顯自身的優勢。搭建有廣泛影響力的國際文化交流平台,向世界展示中華文明的多元性共生性。利用粵港澳三地文化相近相親的優勢,將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交流成果融合進灣區建設,全力打造“文化澳門”形象。中國政協委員、澳門地産業總商會會長鍾小健曾對澳門的文化特性下過一個定義:“西方文化影響主要體現在建築風格、多元飲食、習俗外貌等表層,澳門人思維、觀念的中庸尚和、忠孝禮義,依然來自中華文化,它才是支撐澳門文化的基石與主流。”由此可見,中西交融的基礎上,中華傳統文化才是其主要支柱。澳門應進一步加强與內地的交流,在雙向互進中做好文化的傳承工作,並推進中華文化的不斷創新,最後達到擴大文化影響力的效果。

  第二,澳門本身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在利用自身優勢基礎上,發揮城市文化特色,借力大灣區這一平台,充分聯動社會各界,打造屬於自己的文化旅遊品牌,做好線上線下多管道宣傳。近年以來,澳門特區政府積極部署,大力推進“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工作,以澳門作爲窗口和橋樑,持續促進文化的推廣傳播和交流互鑒,像 “藝文薈澳:澳門國際藝術雙年展2023”的主題爲“命運的統計學”,正是依託了澳門特有的地理位置——全球知識、信仰和生活習俗交流的前沿地帶。澳門是近代科學與傳統思想激烈碰撞的地方,本地存在著不同信仰,而博彩産業的興起,使得占卜問卦成爲常事,信仰與理性共生,故爲“命運的統計學”。

  第三,擴充文化資源,大力推進“以中華文化爲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建設,持續促進文化傳播與交流,藉助新興的數字媒體技術,創新賦能,以“數字+”推動“文化+”、“旅遊+”。今年的格蘭披治大賽車正值70載,它聯合澳門大賽車博物館推出一系列特别活動,包括“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70傳奇回顧”短片、世界頂尖車隊“Oracle Red Bull Racing”特展等。尤其是70傳奇光雕表演,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上演3D投影表演,增添娛樂性,並推出全新VR虛擬實境體驗項目VR 360°看賽車。真正實現了“旅遊+體育”與“數字+旅遊”的跨界融合,意在豐富旅客的多元旅遊體驗。

  第四,發揮與葡語國家友好往來的密切關係,加深與葡語國家媒體的合作,以及運用本澳高校平台,進一步搭建與葡語國家的交流,拓寬傳播管道。像接連舉辦五屆的“相約澳門——中葡文化藝術節”便在促進中葡文化多元的基礎上,深化了“中國與葡語國家文化交流中心”建設,豐富了人文灣區的內涵。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强的區域之一,作爲其排頭兵,澳門應充分發揮其地域文化特色,積極參與人文灣區建設,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王平:適度多元發展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感謝大家撥冗來參加這個思想者論壇。我們和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已經合作舉辦多次,每次都讓我對澳門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創研會吸引了一批潛心研究澳門問題的專家學者,每次研討會都有多個領域的資訊與觀點,受益匪淺。

  我們雙方在策劃此次論壇的時候,也是受到相關政策的啓發並進行了相應的調整。比如港澳辦副主任張榮順表示,中央政府明確提出並堅定支持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和城市轉型,並出台了包括建設“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開發橫琴島、實施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我們今天的討論的重心也是放在這個方面。

  其實對於適度多元發展,澳門很早就有涉及。我2004年曾經來澳門,專訪了澳門中華總商會理事長、澳門立法會議員許世元老先生。他講的“適度多元”在那個時候就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從産業發展的角度看,當一個産業能夠迅速獲得高額利潤的狀況出現時,就會擠壓其他産業的發展空間。澳門博彩業的空前繁榮,無疑也會産生這種狀況。二十年過去,博彩業一騎絶塵的狀況似乎更加明顯。

  也許,三年疫情導致的狀況對澳門産業結構具有痛定思痛的啓發性作用。正如渭恒兄所言,如果高度依賴内地客源的狀況難以爲繼,對“適度多元”的戰略目標來説,反而可能是個機會。

  就像林校長説的,不能過度依賴博彩産業支撐澳門的財政收入和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發展觀念上的更新和重新規劃。經濟適度多元發展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我很贊同駱教授講的觀點,國家既然搞“一國兩制”,就必須思考港澳能爲國家做點什麼,無論香港、澳門,都應該要考慮我們能爲國家做什麼,不能衹想怎麼從國家得到支持、好處。而利用香港澳門長期積累的對外關係、充分發揮特區對國家建設與發展的經濟功能,是港澳特區應該主動考慮、積極謀劃的事。

  感謝大家的參與,期待我們繼續合作,對更多的問題深入探討。

  評論員簡介

  林志軍:原澳門科技大學副校長兼商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道師, 現爲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理事長,粵港澳大灣區物流與供應鏈創新聯盟理事長,澳門區塊鏈應用研究所負責人。

  王平:中國評論通訊社副社長,中評智庫基金會副執行長兼高級研究員。

  劉景松:澳門文藝評論家協會秘書長、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廈門大學澳門校友會副理事長,兼任多個文藝社團的學術顧問。

  駱偉建:1987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系,獲法學博士學位。1998年至2000年在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工作。曾參與香港和澳門特别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秘書處工作,出任中葡聯合聯絡小組中方代表,澳門特别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2001年受聘澳門大學法學院至今,現任職教授。

  劉成昆:經濟學博士,澳門科技大學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所長,商學院會計和財務金融學系系主任,教授。

  婁勝華:澳門理工大學公共行政學教授、博士生道師。澳門特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辦前顧問。先後擔任的社會兼職包括澳門特區政府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中心非全職顧問、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澳門社會治理研究學會會長、國家行政學院兼職教授等。

  喬梁:吉林大學法學碩士、經濟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所博士後。中國首位研究汽車産業的應用經濟學博士後研究員,榮獲改革開放30週年“中國汽車工業傑出人物”稱號。公開出版過産業企業類等多門類著作合計18本。

  李小勤:香港浸會大學傳播學哲學博士,現任澳門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研究涉足傳播學的不同範疇,主要有傳播效果研究、中國傳媒改革與融合研究、新媒體與網絡研究等。

  余渭恒: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系學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工商管理系碩士。現爲澳門經濟學會理事、澳門青年聯合會理事、澳台青年交流促進會副理事長、澳門台灣大學校友會副理事長。

  尹一橋:鏡湖護理學院院長、教授,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注冊護士。澳門創新發展研究會副會長,擔任多項公職,如澳門特别行政區政府婦女事務委員會委員等。

  張政君:上海社會科學院文藝學碩士,澳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博士生,澳門大學南國文藝學社社長,《南國文藝》主編,《澳門人文學刊》助理主編。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6月號,總第318期,思想者論壇,P119-13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