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球化視野下兩岸文化認同的變遷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15:24:35


 
  在主權因素之下,如果希望以當今區域主義與整合互賴之發展軌跡,作為進一步推動兩岸之部門合作或整合之基礎,仍有許多爭議的空間。而且,能否進行功能性整合、並且套用歐洲整合經驗,也備受質疑(黃偉峰,2001:129)。

  對此,台灣學者吳釗燮與徐斯儉主張,兩岸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可仿效歐盟經驗,例如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 ECSC),逐步在各項功能領域中,由雙方成立類似共同體的雙邊機構,來規範兩岸在該領域中的對內、對外政策。希望經由歐盟功能性整合經驗,以及功能性互動所產生的外溢效果,在制度面上能夠建構超乎主權的整合性機構,並且在未來能夠發展成超主權的共同體。這樣的主張是否過於一廂情願,且難見容於於政治現實層面,不無討論的空間。

  因此,究竟歐洲人欲建構何種類型之歐洲?歐洲人是否具有等一相承之歐洲認同觀?歐洲人獨特的歐洲價值觀何由表露?對兩岸的文化認同會帶來那些省思空間,或可探究。

  貳、全球化視角下歐洲“國家認同”與跨文化認同意識實踐

  一九九O年代的歐洲迄今的發展無疑地已成為公意矚目的焦點。冷戰的結束,前蘇聯的瓦解已為東、西歐開啟接觸大門,雙邊大和解與大聯盟之可能性與日俱增;歐盟(EU)統合步驟明確揭櫫其邁向經濟貨幣及政治同盟之企圖,曾一度勾勒出“歐洲一家”之前景。

  當今歐洲人對於歐洲觀激辯之主因係由於歐洲大陸雖有明確地理疆域之劃分,惟卻未能同時產生歐洲民族之“共同意識”。此一情況並非意謂著歐洲概念隱而不出:反之,仔細審慎觀察今日歐洲1990-2005統合之發展,則似乎一個具體歐洲政治型態之鑄模已烙上浮印,歐洲政治家們長期的伺機而動,準備邁向一個“一統的歐洲”逐步實現其蠶食鯨吞之計劃。歐洲“憲法”(European Constitution)的建構即是一例。但2005年法荷公投否決的結果,歐盟政治統合的理想儼然遭遇到空前的挫折。

  但是,歐洲無疑是個極具吸引力之文化、經濟、社會及政治的磁場(magnetic field),尤其冷戰結束之後,歐洲政治已展露其“同心環”(concentric circles)之野心與企圖。類此異中求同之動機使得歐洲以布魯塞爾為中心對外採取一致行徑之理想便成為歐洲政治家們汲汲營取之目標。

  惟由於歷史發展之經驗迥異,若欲化解各國的歧見顯然路途迢迢,尤其自2004年開始歐盟大量地融入中東歐地區的13個會員國,反映出歐洲人追求之“同心環”卻是建立在一個不平衡與不對稱的“兩極”或“多級”的歐洲社會。如此,想要建立“歐洲一體”的認同相對困難許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