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球化視野下兩岸文化認同的變遷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15:24:35


 
  在兩岸間的“國家認同”,從1949年起就從未被建立過,而“中華民國”對1949年以前“中國”的“國家認同”,1994年3月起開始因為李登輝和日本作家司馬遼太朗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後產生微妙變化。在兩岸間的民族認同方面,最大的折裂點也是從1994年開始,在兩岸的制度認同方面,兩岸有著極大的鴻溝。1980-1990年代大陸的一國兩制,雖然容許台灣人民保有自己的制度認同,但若因此要求台灣人民接受中共主張的“國家認同”,卻使問題更加復雜與難解。

  因此,如果兩岸要長久和平相處,創造一個彼此都能接受的共同願景,方法不是堅持自己的認同觀,或要求對方接受自己的認同觀,而是應該考量在現有、已經逐漸斷裂的歧異認同基礎上,再逐漸建構一個可為雙方接受的“垂直性認同主體”,再經由在這個主體內的合作,逐漸加深彼此對這個主體的認同,歐洲統合就是這樣的過程。現在,歐盟在政治上帶給歐洲國家往政治統合方向邁進雖有挫折,卻沒有國家脫離;在經濟上,它給予人民繁榮與福利;在安全上,它避免在歐盟土地上再發生戰爭。

  台灣在文化認同上和文化的淵源除有漢人文化的傳承外,更受到近代文明及普世價值的影響,以此為基礎緩緩建立台灣文化的主體性。這不僅是台灣長期歷史發展而成的海洋文化特色、過去日治時期殖民性與近代化的發展,都使得台灣的國家與文化認同產生內在衝突,縱使大多數住民的祖先來自中國大陸。

  2、太陽花學運與反課綱抗議行動:省思與正面意義

  2014年3月18日至4月10日間,台灣的大學生與公民團體共同發起佔領“立法院”的社會運動事件,反對執政國民黨在“立法院”強行通過《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服貿),這起佔領台灣“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參與學運的眾多青年學生不能全然歸之於政治意識的反撲,但可說是年輕人對於兩岸關係與國家、民族與文化認同極具反思、檢討性的行動。

  儘管兩岸官方都闡述,簽署服貿協議對台灣有利,大陸對台灣的開放項目,高於世界貿易組織(WTO)相關協定給予台灣的開放程度,而且指出,如果台灣不通過服貿協議對台灣經濟發展會造成很大損失,但對大陸沒有影響。

  台灣部分高中生發起反對103課綱微調、反對“去台灣化”、“大中國思想復辟”新課綱運動,提出自己的歷史自己救的口號,主張違法、黑箱、外行三合一的“微調”課綱化為教科書,將在課堂上傷害歷史教育。抗議活動到“教育部”國教署表達抗議,也仿效太陽花學運的模式,衝進了“教育部長”辦公室內。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