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球化視野下兩岸文化認同的變遷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15:24:35


 
  太陽花運動以後,台灣公民意識大大提高。“反課綱”運動與太陽花學運有著很大的相似性,也有相當的本質差異。在某種意義上,太陽花學運與其說是凸顯反全球化、無疑說是反對偏重政商利益的兩岸交流,這是與反課綱微調運動不同之處。至於相近之處在於,反課綱微調是社會心理層面、政治社會化進程中,達到“去中國化”教育,因此不只是文化認同上的問題,而是“國族認同”問題,即兩岸是完全異己的關係。

  不過,我們也應該思考學生為何要如此抗議,不要以為高中生只是在不了解微調內容與意涵的情況下,進行短時間地情緒抒發。這群還在上公民課程的學子,突然操作高難度的反對、不服從運動,心理必然十分緊張與忐忑不安,基於我們當年青澀苦悶的年華時,同樣反權威、反現狀的同理心,年輕人勇於站出來呼籲改變現況,應該給予肯定,也應該嘗試給予當年我們也很在乎的透明、公開、參與的對話,而不是上對下地宣導與說服。這種「逢中必反”的情緒,或許有政治人物的操弄藉此獲取政治利益,而遭受大陸打壓與封鎖,使台灣在國際參與上面對困境,某種意義也將使兩岸民族認同產生漸行漸遠的現象,因而回歸到歷史課本如何解讀過去的台灣,教育下一代的歷史課綱,就成為決定“國家認同”、意識型態、政治社會化怎麼走的關鍵。

  肆、結語

  過去30多年來,兩岸主要交流就是經貿、招商、引資。一種論點指出,中國大陸應該檢討以經濟利益為優先的港、台政策,在民心及身份認同上都得不到正面的作用。尤其年輕世代對於兩岸關係發展表達出極大的憂慮,以及對兩岸政治長期衝突的集體不安。

  年輕人的觀點,跟上一代必然因環境變遷而不一樣,有理想值得鼓勵。不過,任何公共事務、乃至於兩岸認同問題,本來就沒有一次性的解決方案,每一次的解決,都是一次「溝通過程”,這是當政者、人民,以及年輕人都必須體認的。在兩岸議題上,讓台灣接受大陸一國兩制的制度、理念,目前仍絕無可能。但是,對於軟性的、兩岸共有、共享中華歷史、文化以及血緣,兩岸應該具有相同或者大體一致的認知。現在兩岸交流應從經貿走向教育以及政治。在教育方面,最關鍵的就是學生交流,為台灣應該敞開更大的門,讓陸生到台灣來學習;而台生也應該到充滿機會、冒險及開闊的大陸來學習。

  在思辨此一問題之同時,回想歐洲的統合“過程”。在歐洲多元民族多元文化交織,而歐洲社會仍致力追求一致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同時,是否在我們中國社會、深受儒道孔孟文化薰陶下之涵養與敦厚的特質,能夠摒棄私慾與私見追求一個共同為中國人所接受之中國觀而努力。不論是歷史的中國、文化的中國、地理的中國也好,或是一個未來充滿各種可能性的政治的中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