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全球化視野下兩岸文化認同的變遷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11-22 15:24:35


 
  參、全球化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意識與衝擊

  1、宏觀中華文化與兩岸交流下的台灣主體性主張

  全球化對於民族國家、主權國家產生相當大的衝擊,在跨國勢力、地方力量的興起與夾擊中,國家功能、“國家認同”、民族認同都在式微與複雜化。對台灣來說,長久以來,“國家認同”、統獨爭議、省籍矛盾是台灣政治衝突、社會爭議的主要緣由。另外,全球化是否對台灣的“國家認同”、文化認同造成衝擊?都是當下討論文化認同議題必須深刻處理的面向。

  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性等理想,是台灣反對運動的基礎,而由此就觸及、牽涉到“國家認同”的衝突。不過,“國家認同”議題未必等同於民族認同議題。不少人認為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同的國家,但不見得支持台灣人與中國人是不同的民族,也就是說,對於「民族認同”並無爭執。因此,國家與民族是可以區分的概念,而且也大多將中國人視為同一民族、擁有共同珍貴文化遺產。簡言之,國家與民族認同是溫和的、中性的。

  在全球化時代,國家與民族認同儘管重要,但未來年輕人更在乎國家與國家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的差異漸小。總之,民族國家無法、也不能單打獨鬥,應該透過跨國、區域性政治經濟合作機制,讓政治實體合作並且強化認同。很多人都期待,兩岸在共同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基礎上,邁向跨國性視野下的政治實體或是強化合作。

  在此基礎上,傳統中華文化、歷史遺緒早已融入生活當中,台灣未必要為了宣揚本土文化,而將過往歷史記憶全部抹煞。我們都應該對源頭抱持尊敬態度,教導下一代用心體會愛惜我們生長的地方,對台灣的一切都抱持高度的關心。在此基礎之上,兩岸統合也可參考歐洲統合經驗。

  學界就曾對援引歐盟統合或是兩德統一過程,剖析兩岸互動過程的問題與難局。張亞中(1999)指出,在統合過程當中,參與國家對於政治、經濟、社會,以及對環境威脅的認知上,應該擁有廣泛的共同意識。例如在兩德互動過程中,西德到1990年統一之前,仍然在法律見解上一直堅持對“德國”的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