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脫內戰化格局下的務實致力於信心建立
將兩岸關係界定為“國共內戰這一段歷史所遺留下來的問題”,必須弄清楚國共內戰還是發生在“中華民國”時代,1949年以後中國共產黨在軍事上取得勝利之後,中國共產黨的政治選擇並不是留在一個“中華民國”內部進行政權移轉,用今天的說法是“非和平的政黨輪替”,而是選擇走向“建國大業”的“國家繼承”,中國共產黨另行建立一個全新的、以黨領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以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從此以後,兩岸關係就是“辛亥革命以後建立,至今仍存續於台灣地區的“中華民國”和“國共內戰以後在大陸地區新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這一種“分裂分治”的兩岸關係還遭到長達半個世紀以上冷戰時期的美蘇兩強對立、二元爭霸的國際體系所鞏固。
如果當年中國共產黨沒有走向“建國大業”,就不會還有今天仍存在於台灣的“中華民國”,充其量只會有一個“中華民國”內部的不服從中央號令的由強人、土司、政黨或軍閥割據的地方政權而已。但是,俱往矣,往事只能如煙!歷史不能回溯,解決兩岸關係必須仍要由當代兩岸中國人的智慧針對目前的現實現狀先行加以維持,也就是說“中華民國”這個現狀不能再往任何可能危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獨立方向任意傾斜,然後再藉由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等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互信共識,並朝向“化獨漸統”共創雙贏目標邁進。
所以,思路上必須跳脫試圖回到歷史過去予以釐清的固定套路(停戰協定),應該改為面向未來建立多元互信機制、框架(CBMs)的設計與發展,作為兩岸制度化交往的努力目標。可能在馬英九的思路中,截至目前為止兩岸兩會多年來所有達成的協議、共識,都可以被視為多元互信機制、框架(CBMs)的一部分,不僅只是將之定位為軍事層面的互信機制而已,在選舉與務實的考量下,多做少說,悶聲成大業,而目前列在第一順位的、亟待實現的“重大事務”是“兩岸雙方互設機構”。
兩岸雙方各有各自的內部問題,在台灣內部建立一個“中華民國”的朝野共識還有待努力,在民進黨內“一中各表”或換個說法“憲法各表”至今都還要面對嘈雜不堪的辱罵、批判,台灣的民間社會沒有甚麼問題,關鍵是在政黨惡鬥。未來,台灣不斷發生政黨輪替是個不能逆轉的政治現實,兩岸關係也不是國民黨一個政黨所能包辦,共產黨到頭來還是要跟民進黨面對面互動、交流的。兩岸關係不只是國共關係,也必須發展民共關係;但是,對主張統一的共產黨而言,其實統一可以理解為就是共產黨不違背“一國兩制”下的在台灣某種間接型式的“執政”。準此,還不如跳過缺乏政治誠信的民進黨,直接面向台灣人民爭取“選票(支持)”。蔡英文的十年政綱是一個“否認九二共識”,沒有“九二共識”這一個基礎,蔡英文或民進黨不能否認“九二共識”,卻又要享有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紅利”片面想要切割、脫鉤,談何容易?兩岸缺乏互信基礎會影響兩岸關係的高層政治合作與產業經濟分工;所以,“九二共識”的內容和兩岸三黨的接受度,將會決定是否鑄為兩岸和平協定的核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