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濫用街頭示威 都是民主惹的禍?
1、民主進退兩難 泰國政治陷入怪圈
近幾年,泰國的政治陷入了一種怪圈,選舉出來的政府只是一部分人的政府,落選的那部分人就尋求憲法途徑以外的抗爭手段。自2006年他信下台以來,“街頭政治”成了家常便飯。反政府人群受到各種政治力量的唆使控制,上街遊行,衝擊政府,追求所謂民主,直到迫使政府倒台——這種畸形的政治手法已經推翻了三屆短命政府。比起正常途徑,街頭政治似乎更加高效。
覺醒的草根階級與精英階層的矛盾就在這樣的怪圈中日益加劇。前者對精英階層把持大量社會資源和國家政權深感不滿,據聯合國機構的統計,在泰國,60%的人只掌握了25%的全國財富,貧富差距懸殊。紅衫軍中,有農民,有城市中的底層勞動者,也有前總理他信的堅定支持者,他們希望通過抗議享有更多的社會財富以及政治話語權。而精英分子則安於現狀,瞧不起農民,對紅衫軍長期擾亂公共生活有頗多怨言。(上海《新民周刊》)
2、抗議“去他信化” 開啟平民政治時代
長期以來,泰國北部的農民和城市底層一直被排除在政治遊戲之外。但在泰國約6500萬人口中,他們占七成。在軍政府和偽民主政府統治的時期,他們可有可無,但是在選舉體制下,他們是重要的票倉,是決定性的政治力量。精明的他信看到了這一點。
依靠著對這一群體的長期深耕,他信成功地擠入了泰國的政治權力頂峰。在2005年大選中,底層民眾的支持使得他信的泰愛泰黨在議會500席中狂攬377席,在泰國首次實現了一黨執政,而不需要組建脆弱的聯合政府;他信成了泰國1932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以來,惟一一位任滿四年任期,並實現連任的總理。(北京中國日報網)
他信的反對者只能依靠軍事政變才能將他趕下台。而民眾依靠選舉連續兩次將他信的政治盟友送上總理寶座。“紅衫軍”屢屢指責阿披實政府不是選舉而是經由軍事政變上台的,這也恰恰抓住了這屆政府的“七寸”。
“他信把舊政治體制中被忽略的底層民眾重新帶回到了政治生活的主流。”清華大學的吳強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現在就看這些舊利益集團是否做好了準備接納這股新興力量。而且,既然底層民眾的政治意識已經被他信喚醒,你要想再撲滅,顯然是不可能的了。”(天津北方網)
讓渡利益是痛苦的,但不順應歷史的結果必定是滿盤皆輸。“‘紅衫軍’運動已經成了階級利益的具象衝突。”暨南國際大學的陳佩修。平民政治的時代已經開啟,泰國的傳統執政精英正面臨極其艱難的抉擇。但無論是祈禱、抗爭還是妥協,它都無法再回避。(浙江《新世紀》)
3、彌合社會裂痕 民眾須棄“街頭政治”
泰國的民主政治如今已到了命懸一線的險峻關口,現在是真正考驗“勝利者”道德覺悟和“失敗者”智慧和耐心的時候了。分析人士指出,只有在推動經濟融合的同時,促進更多普通民眾的政治參與,泰國民主才有希望擺脫蹣跚,走向未來。(北京《新京報》)
對支持政府的泰國中產階級來說,民主意味著清廉、高效的政府和不受買票、舞弊以及暴力玷污的選舉。在他們看來,他信以及親他信勢力就是通過在廣大農村地區買票上台的,因此,有人提出改變現有選舉制的建議,試圖廢止“一人一票”,以任命方式確定議會多數席位,從而防止親他信勢力再度上台。
而在“紅衫軍”所代表的貧困農民和城市最低階層看來,他們認為自己被泰國快速的經濟增長所遺忘,他們投票支持的政黨要麼被軍事政變推翻,要麼在法庭的裁決下倒台。對泰國中產階級而言,“紅衫軍”無疑是一個新的對手;在他信上台後,這個對手快速覺醒,日益強大。
可以說,城市中產與農村貧民之間的裂痕,從最初經濟上的貧富差距,已經逐漸演化為政治的裂痕。從2008年“黃衫軍”大示威,到2009年~2010年“紅衫軍”大示威,雙方的裂痕在一次次的對立和衝突一再加深擴大。很顯然,這種深深的裂痕仍將左右泰國政局發展。(廣東《21世紀經濟報道》)
裂痕的彌合還需要對立民眾的共同努力,核心問題是對立雙方應放棄對街頭抗議的迷戀。自2006年以來,紅衫軍上街,黃衫軍休息;黃衫軍上街,紅衫軍休息;親他信政黨上台,黃衫軍上街;反他信政黨上台,紅衫軍上街。4年時間內,街頭抗議活動幾乎未能停止。
不論是1992年國王出面平息衝突,還是“黃衫軍”和“紅衫軍”的勝利,都凸顯了泰國代議制的無力。長此以往,更合法而且和平的民意表達途徑將日益空洞化,泰國民主體制也將因此日益虛弱、政局將難免動蕩。因此,如果要實現政局穩定,泰國對立的雙方都須回歸合法途徑解決紛爭,放棄對街頭抗議的迷戀。而這一切,又需要公正的司法體制、權威的選舉制度和負責任的政治家等一系列前提條件。(廣東《廣州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