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地鐵虧本地王來補 買單的是納稅人
1、難遏發展衝動 政績成了地鐵熱潜臺詞
“沒有地鐵的城市是不完整的城市。”在中國,這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是所有城市難以抑制的衝動。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進一步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表示,一些二三線城市規劃修地鐵,這些基建對有的城市來說並非絕對有必要,但作為投資巨大的重大建設項目,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一旦啟動,對於GDP的增長就能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據中國土木工程協會秘書長張雁測算,地鐵項目每投資1億元,將帶動GDP增長2.63億元,創造8000個就業崗位,以“十二五”期間地鐵建設投資1萬多億計算,將拉動3萬億以上的GDP增長,創造約1億個工作崗位,這也是全國各地都在積極發展軌道交通的主要原因。(北京《經濟參考報》)
在業內人士看來,當前中國地鐵建設項目“一窩蜂”上馬,或許是個危險的信號。“國內地鐵大躍進或令巨額財政包袱難以甩掉。”(上海《每日經濟新聞》)
2、地鐵催生“地王” 開發商牽著地鐵鼻子走
很多情况下,從地鐵這塊大蛋糕中獲益最多的並不是沿線居民,而是地產商和地方政府。
事實上,儘管全國地鐵幾乎都處於虧損狀態,但各地仍然紛紛上馬地鐵工程,恐怕並非各級政府“為了民生故,虧本也不惜”。除了用地鐵打造城市檔次與形象的政績思維外,“地鐵虧本,地王來補”恐怕同樣是背後的算盤。既然“地鐵一響,黃金萬兩”已然成了地產投資的不二法門,地鐵線路的規劃更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抬高地價,一些地方政府不惜以地鐵規劃作為誘餌,不斷導演“地鐵”催生“地王”的大戲,其實就是明證。既然地鐵規劃帶來的土地開發收益可以立刻兌現,而地鐵的盈虧則更多是個將來時,不管有無必要,先規劃了再說,先把地鐵利好從土地開發中兌現,自然也就成了不少地方政府的精明算盤。(北京和訊網)
談到中國一些城市更願意將地鐵修到市郊的現象時,王夢恕表示,原因之一是建設難度較小,沒有多少房子,可以明挖施工,這樣投入少。此外,地鐵修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的房地產就上來了,而政府可以將地鐵兩邊的地高價賣給房地產開發商,通過這個手段,反過來可以增加地鐵的修建。
王成立說,房地產商紛紛看好地鐵這塊豐盈美味的蛋糕,使出各種招數搶占先機,“地鐵站口、央區首席”,“地鐵口岸、黃金碼頭、增值物業”,“雙地鐵、雙高鐵”的廣告宣傳鋪天蓋地。於是,有了“地鐵被開發商牽著鼻子走”的說法,甚至開發商與地方官員一起“跑部錢進”,這也許就是中國特色的城市軌道交通“大躍進”式的發展方式。(廣州《南都周刊》)
不難看出,“地鐵大躍進”的背後其實閃爍著土地開發的“魅影”,真要遏制“地鐵大躍進”之風,恐怕仍需從規範政府行為與約束土地財政入手。(北京中國網)
3、民意不能缺席 納稅人缺乏决策發言權
“地鐵建設歷來都有爭議。”上海社科院城市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鴻勝說,“一方面,地鐵的建設將加速城市化進程,縮短城鄉之間的各方面差距,更能提高城市規模和能級,進而帶動整個區塊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地鐵建設施工難度較高,且在項目建設前(主要是拆遷安置)和建設過程中(地面塌陷等)時不時會造成擾民的情况。”(北京人民網)
“無論國內外,建地鐵的主導都是政府。不過國內在建地鐵的規劃和設計等問題上,並沒有給老百姓以足夠的討論參與。”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張鳴教授表示,不能只是當地政府决策層拍板說建就建,那樣肯定是不合適的。(《黑龍江晨報》)
一些地方的政府嚴重干預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拍腦袋决策,官大就權大,甚至隨意修改規劃,民眾和專家的意見根本不在乎。王夢恕認為,北京地鐵沒有修到機場是一個失策。現在的機場快軌,相當于不浮起來的磁懸浮,列車用電量很大,從東直門到飛機場一張票是25元,而且中途只有三元橋一個站。如果採用傳統的輪軌技術,從東直門拐到機場,完全可以做到5元錢一張票,而且少走一段換乘的路,發車密度也會高得多,這樣才符合老百姓要求。
王成立強調,地鐵等公共交通的規劃和建設,需要有一個成熟的、民眾參與性高的機制。有關公共交通規劃建設的信息應及時公開,每一項變動都公告利益相關人;政府相關部門和專家不再是“隱身人”,政府和民眾應建立起公開的對話通道,公眾訴求不容忽視;一切都應有規範的程序,比如每一條地鐵線路建設前都應召開聽證會,聽取各方意見,最大程度避免相關利益集團對公共規劃的侵擾。在他看來,公眾的重複參與可以保障社會公平,减少决策性失誤的風險,但問題在於,“國內有多少個城市這樣做了?”(廣州《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