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號航母誕生於蘇聯時期。
蘇聯的第一代航母是1963年開始建造的“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第二代航母則是1970年開始建造的“基輔”級航母。1982年5月7日,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和部長會議經反覆醞釀和討論,做出了建造第三代航母的決定。當時,蘇聯計劃建造兩艘,編號分別為“105”和“106”。“105”就是俄羅斯海軍現役唯一的“庫茲涅佐夫”號,而“106”就是命運坎坷的“瓦良格”號。按照當時的設計方案,這兩艘航母的滿載排水量均為6.7萬噸,全長310米,比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航母——美國“尼米茲”級航母僅短22米;艦艏飛行甲板距水面有7層樓高,艦艉飛行甲板寬75米;最多可容納60架戰機;飛行甲板前部有12部SS—N—19反艦導彈發射器。
蘇聯的航母建造基地——烏克蘭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廠,承擔了這兩艘航母的建造任務。黑海造船廠創建於1897年,是蘇聯最大的造船廠,也是唯一的航母建造總裝廠。從20世紀60年代建造第一代航母起,蘇聯的9艘航母全都是在這裡建造的。為了建造第三代航母,蘇聯政府不僅撥款對黑海造船廠進行了大規模的技術改造,還動用了800多位專家、7000多家工廠和科學研究院等力量。經過3年的努力,1985年12月5日,“105”下水。第二天,黑海造船廠開工建造“106”,即“瓦良格”號航母。1988年,該艦船體建成,並以蘇聯加盟共和國拉脫維亞首都的名字,被命名為“裡加”號。但此時,蘇聯已經風雨飄搖。1990年,拉脫維亞宣布獨立,“裡加”號隨即被更名為“瓦良格”號,以紀念在日俄戰爭中沉沒的“瓦良格”號巡洋艦。1991年12月25日,蘇聯宣布解體,已經建造了68%的“瓦良格”號,從此被扔在碼頭上,成了一堆無人問津的“廢鐵”。
當然,誰也不願意即將完工的“瓦良格”號就此被廢棄。1993年,時任俄羅斯總理的切爾諾梅爾金和烏克蘭總理庫奇馬來到黑海造船廠,商討“瓦良格”號的命運。當時,雙方各有一套算盤。俄方稱,“瓦良格”號未建成的部分,應由烏克蘭方面承擔建造任務,俄方負責在完工後支付尾款;而烏方則要求俄方以一條完整航母的價格,購買這艘航母。
正當雙方唇槍舌劍之際,黑海造船廠廠長馬卡羅夫憤然說道:“‘瓦良格’號不可能再完工了!”馬卡羅夫是建造航母的元老,蘇聯的9艘航母中,7艘都是在他任廠長期間建造的。切爾諾梅爾金陰著臉問道:“如果讓航母完工,工廠究竟需要什麼?”馬卡羅夫答道:“蘇聯、黨中央、國家計劃委員會、軍事工業委員會和9個國防工業部。”這句話猶如兜頭一盆冰水,讓所有人清醒過來。為建造這兩艘第三代航母,蘇聯政府動用了那麼多資源,而今還剩下什麼呢?馬卡羅夫傷感地說:“只有偉大的強國才能建造它,但這個強國已經不複存在了。”
1995年,“瓦良格”號正式退出俄羅斯海軍的編制,並被俄羅斯政府送給了烏克蘭,以抵償債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