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國殲10與美制F16綜合性能對比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4-06 10:51:23  



  殲一1O和F一16性能對比

  空戰機動性的對比F一16在設計之初主要突出空戰格鬥,也就是互相“咬尾”的空戰模式,為此採用了中等展弦比、中等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在亞跨音速條件下具有較低的誘導阻力,適合穩定盤旋機動,但是超音速阻力較大,不利於超音速飛行。F一16採用的邊條翼佈局可以非常明顯地增大機翼的升力,提高失速迎角,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誘導阻力。機翼採用了前緣機動襟翼,也是為了降低誘導阻力,提高盤旋性能。

  推重比為8的F100一PW一100發動機.使F-16全機空戰推重比達到1.15,結合上述的氣動設計特點,使F—16的穩定盤旋性能十分優秀,爬升率也很大。但是F一16基本放棄了超音速性能,進氣道採用了不可調的皮託管式。這種進氣道重量輕,在亞音速條件TStl發動機結合得非常好,但是超音速條件下推力損失很大。所以F一16雖然號稱最大馬赫數達到2.0,但是實際上它的超音速性能是比較差的。

  殲一10和F一16在設計上的共同點是,都利用了漩渦空氣動力學的研究成果,相對於第二代戰鬥機明顯提高了機動性。但是二者在飛行性能上的側重點明顯不同,殲一10要求具有很好的超音速性能,突出亞音速瞬間盤旋性能,同時具有較好的亞音速穩定盤旋性能。而F一16則放棄了超音速性能,主要突出亞音速穩定盤旋性能,有比較好的瞬間盤旋性能。它們在設計重點上的差別,體現了不同時代空戰需求的不同。應該說,殲一10的研製年代在後,更能符合現代空戰的需要。

  超音速盤旋性能主要取決於超音速條件下的剩餘推力和飛機操縱性能。在超音速時,飛機的升力中心後移,使平尾配平困難,飛機操縱性能下降。殲一10的機翼形狀和可調進氣道更適合超音速飛行,因此可以確定其超音速加速性優於F一16。

  殲一10的靜不穩定度應該大幹F一16,而且鴨式佈局在超音速時升力中心後移較少,因此超音速條件下的穩定盤旋能力應該優於F一16。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