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毛澤東也致電斯大林,主張堅決拒絕“敵人這種挑撥性和引誘性方案”,並表示準備戰爭擴大。儘管金日成在回電中表示贊同毛澤東對當前局勢的分析,並感謝中國將全力提供援助的承諾。但在同一天給斯大林的電報中,金日成抱怨說,由於消極防禦的方針,敵方轟炸給朝鮮的城市和平民帶來了極大損失。雖然他同意毛澤東的意見,但還是希望盡快停戰:“我們必須堅決力爭盡快簽訂停戰協定、實現停火和根據日內瓦公約交換所有戰俘。這些要求會得到所有愛好和平的人民支持,並使我們從被動的局面中擺脫出來。”
中朝方戰俘政策完全不同
中朝之間在談判中的戰俘問題上持有不同立場,除了政治上的考慮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實際的原因,即雙方的戰俘政策完全不同。由於受國內戰爭傳統做法的影響和缺乏國際鬥爭經驗,中方從一開始就未曾想過扣留戰俘。1950年11月17日彭德懷致電軍委,擬在戰役發起前釋放100名戰俘。18日毛澤東覆電:“釋放一批戰俘很對。今後對戰俘應隨時分批放走,不要請示。”這樣,中方掌握的戰俘即相應減少。
此外,1951年11月中朝商定,為便於釋放戰俘工作,以後南朝鮮戰俘交由人民軍管理,而志願軍只管理其他國家的戰俘。這樣,中方實際看管的戰俘人員十分有限,而朝方出於戰後經濟建設需要勞動力的考慮,則暗地里扣留了大量戰俘。在這種情況下,朝鮮領導人當然不可能理直氣壯地堅持“全部遣返”的原則。
問題最後還是在莫斯科得到解決的。7月15日毛澤東電告斯大林,美方提出的方案,“兩者比例極不相稱,敵人企圖以此來挑撥朝中人民的戰鬥團結”,並表示即使談判破裂,也絕不讓步,“因為這個問題是個政治問題,不但對朝中兩國,而且對整個革命陣營都有影響”。第二天斯大林即複電:“你們在和平談判中所持的立場是完全正確的。”
周恩來隨後於8月訪蘇,並與斯大林舉行了多次會談。中途趕來的金日成、樸憲永和彭德懷參加了後期會談。除了討論中國經濟建設的問題外,會談的重點在於確定以後戰爭的方針。周恩來介紹了戰場上可以進行更長時間的作戰。
關於戰俘問題,斯大林問,毛澤東是讓步還是堅持自己的主張。周恩來表達了毛澤東“必須堅持遣返全部戰俘”的看法。周恩來說:“朝鮮人以為,繼續打下去不利,因為每天的損失要超過在遣返上有爭議的戰俘人數。毛澤東則認為,戰爭打下去對我們有利,因為這打亂了美國對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準備。”
斯大林當即肯定說:“毛澤東是對的。這場戰爭傷了美國的元氣。美國意識到,這場戰爭對他們是不利的,必須結束它,特別是當他們知道仍有我軍駐在中國以後。需要的是毅力和耐心。”斯大林還提出了一個更能觸動中國領導人神經的問題,他提醒周恩來說:“對美國必須強硬。如果美國不輸掉這場戰爭,那麼中國永遠也收複不了台灣。”
關於解決戰俘問題的具體方法,周恩來談到,如果美國人作出某些讓步,那麼可以按以下方案之一繼續談判,第一,在美國仍然堅持遣返部分戰俘的情況下,宣布扣留同樣比例的美韓戰俘;第二,戰俘問題交給中立國(如印度)進行調解;第三,先簽訂停戰協定,戰俘問題留待以後解決。在交談中,斯大林傾向第一方案,而周恩來重點談的是第二方案。
不過,他們一致贊同的前提是首先堅持全部遣返戰俘,並要美國先行表示讓步,而不能在美國的恐嚇面前退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