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朝鮮戰爭期間 中朝高層關係內幕(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16 10:01:14  


 
  在此期間,彭請求中央軍委轉告金日成,人民軍第6師尚有6200多人,且已同志願軍125師會合,希望讓該師留在當地協同志願軍作戰。但金堅持將該師調走了。後第7師5000餘人又與125師會合,彭再次提出留下該師,金日成則不予答覆。此外,朝方和駐朝蘇聯軍事顧問還反對彭德懷提出的後撤幾十公里設伏的第二次戰役作戰方針,主張志願軍應繼續向清川江以南追擊敵人。

  所有這些問題的核心是軍隊指揮權的歸屬。為了解決問題,毛澤東決定一方面請中朝兩軍最高指揮官直接面談,協調雙方立場,一方面向莫斯科反映意見,以求得到支持。

  中朝聯合司令部成立

  11月15日,金日成和什特科夫應邀來到志願軍總部,高崗也專程從沈陽趕到。會談一開始,性情直率的彭德懷便提出了兩軍必須統一指揮的問題。什特科夫明確表示應該由中方統一指揮,認為對中方指揮的正確性不應存在任何懷疑。但金日成在發言中只介紹了人民軍的情況,而對指揮權和有關政策問題卻閉口不談。

  情急之下,彭直接提出由金、什特科夫和他本人組成三人小組,負責對軍事問題進行協商和統一指揮。對此建議,金日成未置可否,什特科夫因未請示莫斯科,也不便表態。最後決定,待第二次戰役結束後召開會議再行討論。

  毛澤東在11月13日給斯大林的電報中轉述了彭的建議:“希望金日成同志和什特科夫同志能常駐前方,並由金日成、什特科夫、彭德懷組織三人小組,負責決定軍事政策……如您認為可行,即請由您處向什特科夫同志和金日成同志提出為妥”。17日,毛澤東致電彭、高說,斯大林已回電,完全贊成由中國同志來統一指揮,並將電告金日成和什特科夫。另外,蘇聯駐中國軍事總顧問扎哈羅夫也贊成統一指揮。

  鑒於莫斯科已表明態度,金日成便提出要去北京與毛澤東商談。在12月3日的會談中金說,斯大林有電報指示中朝軍隊應統一指揮,因中國志願軍有經驗,應由中國同志為正職,朝鮮同志為副職,朝鮮勞動黨政治局會議對此已同意。隨即,毛澤東告以中國方面推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委,金日成提出金雄為副司令員,樸一禹為副政委,並確定以後聯合命令即由彭、金、樸三人署名,對志願軍的單獨命令仍照以前署名不變。

  聯合司令部成立以後,凡屬作戰問題及前線一切活動均歸其指揮,後方動員、訓練、軍政、警備等事則由朝鮮政府直接管轄,但聯司得向後方提出要求和建議。聯司的建立對外不公開,僅對內行文用之。

  會談後周恩來起草了《中朝兩方關於成立中朝聯合指揮部的協議》。金日成返回朝鮮後,7日同彭德懷再行商議具體事宜,所談甚為融洽。雙方商定數日內組成聯合司令部,金保證今後不再直接干預軍事指揮。

  至此,在莫斯科的干預下,中朝兩軍統一指揮的問題從組織機構的角度得到了解決。如果說聯合國部隊由美國統一指揮是順理成章的事,那麼中朝兩國軍隊聯合作戰和統一指揮的問題則處於兩難的矛盾境地。對於朝方,存在一個國家主權問題,加上長期以來朝鮮對中國依附和朝貢的歷史因素,要他們交出自己軍隊的指揮權,的確在民族感情上難以接受。而中國主要考慮的是戰爭勝負問題,無論從軍事實力還是作戰經驗上講,中方顯然具有絕對優勢。權衡利弊,從戰場形勢和現實利益出發,把軍事指揮權集中在志願軍手里是勢在必行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