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河南年輕人出國打工 日本人進來種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4 15:45:26  


 
  在日本的各色“研修”生涯

  更多年輕人已不滿足這種“賺第一桶金然後回來經商”的傳統路徑

  回鄉後的劉宏霞,還有個更大的夢,那就是去日本。新縣外派勞務培訓中心獲得外派勞務經營權後,雖然也零散地向南非、韓國、新加坡等國輸出勞務人員,但大塊頭還是日本。

  來自中國的勞務人員,在日本成為研修生。日本法律對研修生的定義是,將日本的技術技能,通過進修方式,傳授給發展中國家的年輕人,以此來促進日本與各國的技術交流。但現實中,研修生所從事的,大多是日本人不願從事的“3K工作”(危險kiken,肮臟kitanai,吃力kitsui),工種也集中分布在服裝製作、金屬加工、農耕等傳統行業。

  新縣外派勞務培訓中心日本部主任王軍告訴南都記者,當時一位農民工去日本做研修生,“三年下來掙個20萬是很輕鬆的事”。在南非嘗到好處的劉宏霞,2002年6月再度到新縣外派勞務中心受訓半年,赴日做了一名食品工人。三年後,他掙了15萬元,是之前去南非的一倍,並收獲了一個同鄉媳婦。他很知足,已無家庭債務的他,決定拿這些錢回國做生意。

  然而,更多年輕人已不滿足這種“賺第一桶金然後回來經商”的傳統路徑。

  同樣生於1980年的“早期80後”曹之剛,1999年已是當地衛生院一名放射科醫生,雖然月薪只有300多元,但在鄉鄰眼中,這份工作有頭有面。直到2003年,曹之剛忽然覺得這種日子不能再過了。

  “工資低,勉強夠我吃飯”。曹之剛回憶,“更重要的是,操作放射儀器沒難度,廚師炒菜還講究‘一招鮮’,我想出去學點手藝”。為此,2003年6月他辭掉在衛生院的工作。曹父因為這件事,先後多次與他爭吵,最後變成冷暴力———不關心兒子,也不跟他說話。

  當年7月,曹之剛在交了一萬多元培訓費後,與很多沒有正式工作經驗的老鄉成為同學。在新縣外派勞務培訓中心,曹接受了日語、體能和思想三項培訓,去往日本茨城。

  雖然在當地每天就能掙300元人民幣,但曹之剛更多地還是讓研修二字在自己身上回歸了“進修學習”的本意。這位80後青年展現出不同尋常的進取心,每天他總是最後一個離開大棚,虛心向日本老板請教,最終不僅掌握了大棚的規劃及建造、蔬菜種植與病蟲害防治、農藥配比和用法、土壤改良與消毒等技術,還收獲了充分的信任。

  與他同期赴日的蘭新祿說,最後老板不僅把農場工作全權授予曹之剛代理,甚至包括老板在內的日常工作,均由曹分配。“老板每天該去大棚打藥還是剪枝,都聽他的”。

  在這種環境下,三年後歸來的曹之剛不僅有了啟動資金,更有了在新縣一時無兩的農業技術。後來在創業上,他也展現出遠超出他人的發展前景。儘管曹之剛的父母最終理解他,還是在多年以後。釋然的理由令他頗為無奈———“反正衛生院的工作也丟了”。

  開始讓人頭疼的80、90後

  為方便涉外勞務產業的發展,2002年新縣又成立了對外勞務合作管理局。配套制度漸趨完善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地從招工報名、教育培訓、面試測試、身體檢查、合同擔保,再到出境、跟蹤管理,已建立一套完整的工序。不過,這套工序眼下正遭遇到挑戰。挑戰來自更年輕的80、90後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