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河南年輕人出國打工 日本人進來種地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10-14 15:45:26  


 
  青壯年出走的後遺症

  新生代農民工懷揣著出國夢,在各種與社會環境不適的激烈摩擦中忸怩前行,轉身後留下大片拋荒的土地。儘管那些臉朝黃土背朝天的父輩鄉親,壓根沒指望過這些從來就對農業生產毫無興趣的孩子有一天會接班,但面對這種田園荒蕪的狀況,仍不免憂心與傷感。

  同樣,這也是地方政府管理者為難的問題。在新縣滸灣鄉游圍孜村,老村支書游華金告訴南都記者,全村795口人有100多名青壯年勞動力在外打工,導致家中土地荒置。游華金說,該村因交通不便本來租金就低,長期拋荒降低了農作價值,因此接包和租入土地的農戶,就更不願支付高租。如此一來,務工潮背後的農村發展陷入惡性循環。

  年輕人走了日本人跑來

  日本人立鬆國彥經營著村裡200多畝地,個別留守婦女與老人在他的農場幫忙

  有意思的是,這一切在2008年,隨著一名日本人的到來發生改變,這名日本人叫立鬆國彥。當年11月,他在新縣八裡鄉農民虞春霞的介紹下,來到游圍孜村。虞春霞也曾是一名研修生,在立鬆國彥的農場打過工。立鬆國彥到游圍孜村後,四處轉悠尋找合適的土地,如果農戶同意流轉,其便以相當於每年500斤/畝水稻的費用承租,水稻價格按照當年水稻的實際價格計算。

  剛開始,很多人對這名日本人並不信任,紛紛跑到他勞作的地方一探虛實。後來,立鬆國彥答應每年提前預支承包費,最終攻下眾多異型地塊,為發展集約化經營的大農場打下基礎。當地政府對這一土地流轉模式大加讚揚,省市領導多次到立鬆國彥的農場參觀。

  如今游圍孜村出現的情況是,本地年輕人出國研修打工,中年壯勞力在周邊縣市打工,日本人立鬆國彥則經營著村裡的200多畝土地。個別體質稍差的留守婦女與老人,在立鬆國彥的農場幫忙,他們的收入通常是30元一天,每天結算。

  也有“另類”的留守青年

  劉森與游華創都認為,出國研修“可以說沒太大吸引力,還是在本地發展更有積累”

  四年來,立鬆國彥只是在農忙時節來到游圍孜村親身參與勞作,更多的時候,他把打理農場的任務交給了1986年出生的新縣人劉森。

  2009年6月,劉森畢業於鄭州大學西亞斯國際學院,專業是會計。正當他的不少同學成為涉外勞務大軍一員時,他選擇了做一名大學生村官,在滸灣鄉僅拿著800元的月薪。

  這名年輕人,與王軍抱怨的新生代農民工的不同在於,雖年齡相仿,他卻更有毅力與勇氣。2010年,由於立鬆國彥無法長期呆在中國,他要求滸灣鄉派人代為管理其在游圍孜村的農場。劉森最後被鄉政府選中,他的工作包括看護農場,以及在農忙時下地協助幹活。

  這座面積200多畝的農場,在種植水稻之餘,有10來畝種植蔬菜。無獨有偶,在該農場負責種植技術的,同樣是一名80後。他叫游華創,畢業於鄭州牧業工程高等專科學校。

  在被問及如何耐得住寂寞,看著同學在日本三年掙20萬,自己在農場每月掙800元的差距時,劉森與游華創都認為,出國研修回來通常沒有正當職業,加之20萬如今連套像樣的房子都無法在縣城買到。“可以說沒太大吸引力,還是在本地發展更有積累”。劉森說。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