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合肥購房者在安徽六安市一口氣購買了44套房子,還能享受80萬元的政府補貼;而鄭州市一名環衛工人把路邊垃圾桶當飯桌,寒風瑟瑟中吃著公益人士送的餃子;青島的寒夜,一名8歲男孩在昏暗路燈下趴在垃圾桶上寫作業……近日,反差如此強烈的幾條新聞,讓人感慨萬分。
據報道,購房人從六安市裕安區某樓盤買進的44套房子,系開發商采用買賣方式以房抵工程款。
這種說法有兩個疑問。一是開發商自己先賣了房再付工程款不是更好嗎?倒騰一下既增加一筆不小稅費,還可能造成積壓,除非是為了炒房。二是按當地規定,購買該樓盤可以享受200元/平方米的補貼,那麼這44套房的買賣是否有套取補貼之嫌?
裕安房地產管理局表示,購買者提供的票據手續齊全,符合政策規定的補貼條件,沒有問題。即便真的符合政策規定,可政策導向是什麼呢?是鼓勵人們倒房炒房呢,還是補助困難群衆買房?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一個人44套”顯然不是為了住的。
據報道,當地政府貫徹國家有關房地產“去庫存”精神,出台了購房補貼政策。但制定具體政策時應當准確把握政策導向,完善運作機制,防止財政資金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據介紹,實施購房補貼後,該樓盤所在的城南片區房產去庫存效果明顯。不知道那些已消化的庫存都流向了哪裡,但“一個人44套”表明,這種補貼政策很容易出現漏洞,實際上也很難操作。商品房買賣是市場行為,企業是理性的主體,要不要賣、怎麼賣,會有理性的判斷。但如果進行政策補貼,怎麼補、補多少,卻是個問題。事實上,過去很多地方都發生過經濟適用房等政策性住房申請的作弊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