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個月不斷有媒體報道,一些針對中小學生的學習類App藏污納垢,讓老師家長深感不安。
爆發式增長的學習類App,在滿足中小學生在綫學習新需求的同時,各種問題也隨之浮現。不良文學散落其間,甚至還被貼上了“優秀作文”的標簽;學習App裡類似於朋友圈的同學圈被異化,一些社交用語很不文明;部分學生過分依賴學習軟件,遇到不會的就抄答案;有些熱門拍照搜題軟件,提供的“優質答案”錯誤百出……這類App披著“科技改變學習”的外衣,實際卻泥沙俱下,與助學的本意背道而馳。
處於中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是非判斷不清,好奇心很強,自控力較差,關乎孩子的教育問題,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容將就。當前,學習類App處於缺乏監管的混亂狀態,有的平台遭到曝光後會删掉不法信息,但也有的平台漠然處之,暴露出監管標准的缺失與滯後。學習類軟件具有育人屬性,供給的內容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學習和心智,健康、准確、科學應是最基本的遵循,但現實情況并不樂觀。擁有龐大用戶群的熱門App有義務擔負社會責任,避免正值成長期的孩子受到不良信息毒害,更不能誘使他們換個平台沉湎游戲。同樣是面向學生群體,同樣是提供科學知識,網絡平台在內容審查上應當拿出審查教材的那把尺子。全面從嚴把好政治觀、理念觀和科學觀,深刻認識到黃色信息、錯誤答案、游戲功能可能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
近年來,教材頻頻出錯所引發極大關注,人們對教材的要求十分嚴苛,這種“苛求”同樣應該指向包括學習類App在內的學習工具。在教育全鏈條上,每一個節點都值得慎重對待。未來中小學生的學習,綫上教育也是大勢所趨,必須跳出曝光、監管、查删的老一套模式,面對泛濫湧現的學習類軟件,迫切需要拿出更有力的監管標准予以規制。(來源:湖北日報 作者:周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