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黑心膠囊是市場經濟法治缺失的表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7 16:47:11  


  由於涉嫌鉻超標,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16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對13個藥用空心膠囊產品暫停銷售和使用。

  這是央視曝光修正藥業等多家藥廠使用工業明膠製作的膠囊後,相關監管部門所採取的緊急措施。據悉,河北個別企業用生石灰處理皮革廢料進行脫色漂白和清洗,隨後熬制成工業明膠,賣給浙江新昌縣藥用膠囊生產企業,最終流向藥品企業,進入消費者腹中。調查發現,9家藥廠的13個批次藥品所用膠囊重金屬鉻含量超標,這種膠囊鉻超標最高達90倍。

  吃藥是為了治病,誰料到吃藥的同時還可能中毒?面對藥廠採用黑心膠囊事件,除深感震驚外,更多只能是表示無語。問題是,監管部門對這一現象,難道從未察覺並採取針對性措施嗎?無論如何,監管部門又一次落在了媒體監督後面,並未有效發揮監管者的角色作用。據了解,針對被叫停銷售和使用的產品,待監督檢查和產品檢驗結果明確後,合格產品將繼續銷售,不合格產品依法處理。這個黑色產業已形成巨大產業鏈,監管部門卻如此後知後覺,這或許才是更讓人感覺可怕的地方。

  近年來,食品藥品領域問題頻發,公眾大概已覺得審醜疲勞。牛奶含有三聚氰胺,蔬菜農藥超標,火鍋添加非法添加劑,飯館使用地溝油……試問,消費者還能吃什麼,還敢吃什麼?面對形形色色的問題產品,人們要麼覺得這是監管不善問題,強烈呼籲政府加強介入;要麼認為這是法制不健全的緣故,呼籲加強立法;還有人認為,這是企業缺乏誠信所致,呼籲加強完善誠信體系。這些說法都有一定道理。

  但如果每一樁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後都反映了上述問題,這還僅僅是監管問題、法制問題或誠信問題嗎?換句話說,單純從加強監管、完善法制或強化誠信意識,這些黑心食品藥品就能夠就此消失嗎?倘若答案是否定的,那麼這到底說明了什麼?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