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院士老齡化”背後有何隱情?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3-03 08:59:36  


  近日,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教授李俠在科學網發表題為《中國科學精英老齡化太嚴重!》的博文,文章雖寥寥數百字,卻已有近8000次閱讀,並引發學者和網友熱議。

  在博文中,李俠分析了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年齡分布後認為,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中國科學界最高精英“老齡化太嚴重”。李俠根據“兩院”官網的數據統計,現任“兩院”院士年齡主要集中在70—89歲之間,而40—49歲年齡段的院士比例非常低。年齡在70—79歲間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占全部709名院士的四成以上,而中國工程院765名在職院士的平均年齡就高達74.3歲。

  長期從事科學史研究的李俠早先在分析1500—1950年有重大發現的科學家學術成就後得出這樣的結論:隨著時代發展,科學家發表學術著作的年齡在逐漸提前,年輕化趨勢在加強。

  據李俠統計,16世紀科學家發表重要學術著作的平均年齡是50.1歲,而20世紀上半葉已降到了34.9歲,相當於提前了15年。李俠據此推測21世紀和22世紀科學家發表著作的平均年齡應為32.73歲和30.06歲。

  李俠認為,38—45歲是一位科學家最具創造力的工作峰值年齡段。過了這一年齡段,科研能力就會逐漸衰減。70歲之後就很難說有什麼創造力了,“任何人,包括科學精英,70歲是一道門檻:思維活躍程度的臨界點。”李俠如是說。

  但中國目前的“兩院”院士中,處在38歲—45歲工作峰值年齡段的院士比例很低,絕大部分院士年齡都在45周歲以上。現年43歲的潘建偉和現年45歲的鄧中翰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而這兩位最年輕的院士也都已經接近或處於工作峰值年齡段的最大臨界值了。

  對於目前“兩院院士”年齡整體偏大的問題,中國科技大學教師趙明認為,中國特定的歷史原因和人均壽命的延長,是目前“兩院院士”年齡偏大的主要原因。

  “1955年評選一次院士後就停止了,直到25年後的1980年,才進行改革開放後第一次院士評選,當時那次院士評選的人數是歷史之最,共283名,占現在院士總數的三分之一強。時隔10年後的1991年又進行一次院士選舉,人數也超過200名。”趙明表示,這兩次入選的院士經過二三十年的歲月,大部分已到了耄耋之年,再加上人的壽命普遍延長,因此導致院士的嚴重老齡化。

  在李俠看來,院士老齡化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中國科學界普遍存在的論資排輩的傳統,導致青年學者遲遲不能出頭;另一方面是行政的干預,“科技共同體遠沒有想象的那樣自治,因此,不具有免疫力。”

  網友“王輝”說:“中國院士的年齡大小本來不是一個問題,而是做到如何像美國科學院院士那樣僅僅是學術榮譽,而沒有太多的附帶利益和權力。如果能做到這一點,年齡大小就不是一個問題。但中國的院士掌握了太多的權力,院士們可以直接影響國家科技資源的分配和科技發展的方向。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院士的年齡就是一個問題。”

  還有不少網友認為,如果院士稱號是榮譽性的,那麼終身享有並無問題;但如果院士稱號能夠左右研究方向、課題選擇和資金投入,那麼對院士就應設計一個退出機制。(時間:2月27日 來源:新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