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 救災不是只有一條路
蘆山災情牽動了全國人民的心,國人的愛心和救援熱情再次被點燃起來了,與上次汶川地震一樣,各地志願者蜂擁而至,原本就十分逼仄的救援通道,現在被志願者的車輛堵塞得更為嚴重,以至於災區的傷病號出不來,而災區急需的救援物資也進不去;原本十分短缺的生活物質和救援物質,也因大量湧入的志願者的消耗而變得更加短缺,有的村民一天只領到一桶方便面。蘆山縣雙石鎮黨委書記宋政嘆息說,“鎮裡現在需要的是物資,需要3000頂帳篷、8000多人的口糧、奶粉、柴油、汽油……(等了兩天)最後等來的物資只有一車酸奶。”因此,不客氣地講,現在前往災區救災的志願者以及車輛,很多就是在給救災添亂。在某種意義上,毫無秩序可言的民間救援車輛以及志願者,已經成為堵塞一些生命通道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媒體才緊急呼籲:不要盲目前往災區。
一句“不要盲目前往災區”可謂言簡意賅,這給那些懷著滿腔愛心熱情前往災區救援、卻在無形之中成為救災障礙的志願者們提了個醒:救災不是單靠一腔愛心和熱情就可率意為之的,救災更需要理性行為。一言以蔽之,“不要盲目前往災區”應該成為一種所有人牢牢把握的救災理性。
這種救災理性首先基於對救災理念的正確把握。千萬不要以為,救災是全民性的舉國大行動。不錯,救災需要全民參與,但參與形式不應只有前往災區一條途徑,捐款捐物給慈善機構,支持專業的救援機構進入災區救援,就是一種可取的救災方式;心系災區,關注災區,保證災區的生命通道暢通無阻,不在無形之中成為災民口糧的爭奪者,就是對救災工作的最大支持。其次,救災還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活兒,是一項紛繁複雜的綜合性工程,需要有專業的救援機構通盤指揮、科學救災,一些不當的救災行為,反而會成為救災的絆腳石,給救災工作帶來麻煩。
質疑 愛心如何表達是門學問
災區的救援力量已經很充沛,民間救援團隊也已趨飽和,很多稍晚趕到災區的救援團隊“找不到活幹、幹耗著”,外圍的救援團隊卻還要拼命地往裡面擠。這是什麼原因呢?是因為信息不暢,導致社會團體、企業扎堆嗎?顯然不是,這幾天,眾多媒體一再呼籲“別自行去災區”,以免堵塞生命通道,可是“效果不大”。
究其原因,這種“添堵”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基於一種救災認識的不成熟。一些人總以為人多力量大,缺乏科學的救災精神;一些人對災難的預判不夠準確,把這次地震的需求與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同等視之。實際上這一次地震遠沒有五年前嚴重,災區對非官方援助的需求也沒有那麼巨大。
除此之外,少數團體和企業的熱情,也有稍顯功利之嫌。比如,在擁堵的道路上,不少社會救援車輛掛著類似“××公司抗震救援隊”、“××美容美發店抗震救援車”的橫幅。馳援災區儘管能彰顯企業的社會責任,但是這種社會責任的表達途徑有很多,在災難面前露臉並不能說明什麼?相反,如果為強調自己在災難中的存在,而給救災帶來更多負面影響,顯然就有違初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