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紅十字會要在罵聲中“自我救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4-23 11:53:25  


  雅安震災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而作為救災援助理論主角之一的中國紅十字會,正忙並痛苦著。

  2011年的郭美美事件,似乎打開了“潘多拉之盒”。由此開始,中國紅十字會遭遇了“仁愛基金”捐贈劣質自行車、善款“長毛”、紅會購買別墅、員工工資福利……等系列信任危機,社會認可度跌入谷底。一個多月前的兩會期間,紅會常務副會長趙白鴿曾坦承,重拾信任有待時日。而就在地震前夕,因為增加了76萬元出國經費,紅會剛剛接受了公眾苛刻的拷問。

  雅安震災之於紅會,更像是一次救贖的機會。紅會也的確在第一時間響應災情並付諸行動。可惜網友並不買帳。就在20日上午,紅會發微博稱“總會工作組正在趕往機場赴災區考察災情”,也許斯時不會預料到,迎接它的卻是數萬網民的“滿屏喊滾”。對此,紅會除了承認“考察”一詞不妥之外,唯有以“埋頭苦幹”自遣。

  信任危機之下,紅會在汶川地震時期的無限風光不再。一個略顯尷尬的數據是,截止20日晚20點,紅會接受到的捐款是可憐的不足15萬元;而同一時期,壹基金獲認捐善款已超千萬,其中包括了史玉柱、馬化騰、潘石屹、王石等一幹名流。

  紅會的大額認捐在21日姗姗來遲,其中包括了台灣紅會的捐款500萬元。但就是這500萬,又引發了紅會向後者收取“買路錢”的傳言,以致紅會秘書長王汝鵬不得不出面“辟謠”。

  信任的大廈建成需要幾十年,而崩塌只需一夕。在民眾懷疑的目光中,紅會現在可謂舉步維艱。對此,意在重塑形象的紅會,除了像小媳婦一樣“忍辱負重”之外別無他法。

  客觀地說,紅會在此次救災中的行動不可謂不力。從帳篷食品等救災物資,到醫療救護、志願者,都第一時間出動。而相比壹基金,如著名媒體人胡舒立所言,“理性地看,紅會的救災系統大得多,資源更豐富。”著眼大局,目前的懷疑似乎多少有“添亂”之嫌。但是,不能以此苛責民眾,無論是紅會、網民,抑或現在的災區,由於信任而出現的損耗成本,都是在為紅會的歷史問題買單。

  對紅會的問題,趙白鴿曾歸結為三個“不夠”:專業化程度不夠、工作效率不夠、真正以百姓需求為主導做得不夠。上述問題,可以一言以弊之,那就是行政體制下的官僚作風,有悖於慈善事業的本質。面對雅安重大災情,“考察”一詞,同樣是長期官僚積弊的無意識流露,並預示著紅會的改革和轉型難以一蹴而就。

  但紅會的問題其實並不限於此。趙白鴿的總結小心地避開了“財務透明”這一機制性的問題。為了取信於民,紅會採取的行動是設立了“中國紅十字會社會監督委員會”這樣的獨立監督機構,但這一方式,並不如已經獨立運作的壹基金構聘用“四大”之一的德勤華永會計師事務所擔任財務審計更為直接和有說服力。而前者官方背景的領導班子,也不如後者的理事,如李連杰、王石、周其仁、柳傳志等的個人魅力更強。說到底,如壹基金宣稱的,“機制比機構、人墻重要。”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在某種程度上,中國紅十字會最大的優勢和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其與政府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

  現在正值救災。災情就是命令,目標一致的戰役會暫時掩蓋很多問題。紅會目下的努力,也許會暫時給自己加分。但是,要真正取信於民,終究取決於提升效率、規范管理以及財務透明方面的機制建設。公眾對那些正奮戰在災區前線的工作人員並無意見,甚至充滿敬意;他們的懷疑,針對的只是紅會的歷史和未來。而一個背著信譽欠債、真正有意於改革的紅會,需要理解,目前所有對自己的批評,都是著眼於自身未來的苦口良藥。(時間:4月23日 來源:搜狐評論)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