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巴鐵可能是鐵一樣的巴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08-08 14:57:58


“巴鐵”1號車就被封藏在這裡,謝絕外界參觀 。新華網 魏會博 攝
  8月2日,自稱為“空中巴士”的巴鐵1號試驗車,在河北秦皇島北戴河區啓動綜合試驗,包括刹車距離、摩擦系數、耗電等,檢驗車和路、人和車的關系。這是繼今年5月的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上,“巴鐵1號”的概念圖推出後,巴鐵在社交媒體上又一次掀起討論的高潮。

  可以預見的是,只要是以北上廣深為代表的超級城市堵車越嚴重,主流輿論對“巴鐵”這一神器的期待值就越高。悲哀的都市人每天在擁擠不堪的早晚高峰緩慢挪動,而在概念上深入人心的巴鐵的出現,讓很多上班族興奮不已。套用產品經理的思路,巴鐵的出現不僅是讓用戶滿意,而是讓用戶尖叫。以至於朋友圈中開始流傳美國《時代周刊》把巴鐵評為“科學技術領域最重大突破的發明之一”的消息。

  作為一種概念上深得人心的交通工具,巴鐵比高鐵更具雄心,但面臨的質疑卻遠超高鐵百倍。稍舉幾例,在顯而易見的優點反面,巴鐵因為自身重量較大、距離地面高達兩米,下方又有車輛,一旦遭遇火災等突發事件,如何確保乘客安全就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其次,巴鐵本身車身較長,轉彎或遇見立交橋時,要想避免麻煩,多半只能改變現有的交通設施。改變交通設施乃至交通規則,這當然不是不可能,譬如從馬車時代過渡到汽車時代,道路的設計、施工和交通規則都經歷了全面改變,但那是建立在汽車這一交通工具所具備的徹底革新的基礎上,巴鐵是否有這樣的功能,恐怕要打上一個大問號。

  大家擔憂巴鐵的安全,琢磨交通制度與設施,表明參與討論的人內心還是認可巴鐵的。這種建設性的意見背後,藏著一種真誠的期待。但不是每一個擁堵的受害者都願意“樂見其成”,目前,有部分媒體的“起底”報道提到,“巴鐵”項目的背後其實是一個做網絡金融P2P的理財公司“華贏凱來”,該公司一直在吸納投資人的存款,并承諾回報以高額利息。巴鐵的問題可能不是技術不靠譜,僅有概念而缺乏實操性,而是蘊含著驚天風險。

  巴鐵項目的幕後老板白志明,除了同時運營P2P公司外,還注册了一個名為中國建設企業聯合會的社團,不過該社團已經被民政部列為“山寨社團”。對於該社團努力向財政部、發改委和建設部等部委靠攏的努力,三部委的回應也都是“沒有關系”。炒概念,推項目,宣揚政府關系硬,是這類公司的基本套路,不過算不得高明。

  至於巴鐵的總設計師宋有洲只有小學學歷,此處細節被放大顯得有些無稽之談,總設計師被嘲笑的不該是學歷,而是對質疑問題的“輕視態度”———你們想到的我們都想到了,你們沒有想到的我們也想到了。面對科學技術的態度,嚴謹總比狂妄好。否則,對巴鐵的質疑,猶如鐵一樣的巴掌抽在某些人的臉上,滋味并不好受。(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尼德羅)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