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十七大前 各方探尋“中國式民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5-30 19:54:56  


建國前,毛澤東曾這樣說,“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週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這句話,被後人廣泛追憶。
   目前學界關於“民主”的討論,被認為是十七大前的必然現象。在黨代會之前發表意見影響政策安排,已成為各方學者的主動選擇。

  ●民主也要“解放思想”

  十七大前的思潮論爭逐近高潮。學者們正為中國的民主道路尋找藍圖,最近掀起關於民主道路討論的主要是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劉熙瑞的一篇文章。

  上個月,這位學者在人民日報社主辦的《人民論壇》上提出了“中國的民主模式”這一新的概念,並認為這種模式已經確立。

  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執政黨的黨內民主,國家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政府各種帶民主性的具體法規,以及包括村民自治在內的社會基層民主制度、公民的廣泛參與制度和執政黨同各民主黨派的協商制度等一起構成了“中國的民主模式”。

  他同時說,雖然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經形成,但還要繼續完善和落實。“尤其是一些官員還有封建思想,比如黨內的‘一把手現象’,這就是一種封建的作風。”

  他強調進行類似於“整風”的教育活動以讓官員進一步分清“封建”和“民主”。

  劉的文章被網絡轉載後,遭到了批評,有人說他趨向保守主義,但劉辯駁說,自己是贊同改革的學者,劉曾經是中國第一批呼籲建立服務型政府的學者之一。

  “我很高興看到這種爭論,”他說,“能爭論就是民主的表現,正如有的網友所說,‘中國未來的事將是13億人民說了算,而不是一兩個人。’”劉希望這種爭論能“更冷靜、更深入一些”。

  “如果說改革開放前,我們是被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思想束縛的話,那麼現在我們有些人又被另一種思想束縛住了。”

  劉熙瑞說,這種束縛就是認為實現民主的形式只有西方的模式,他說這也是一種“迷信”,並號召在這一問題上“思想解放”,不過與之前相比,是另一種方向的“解放”。

  他用鄧小平的話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判斷一個民主形式的好壞,只能是實踐來檢驗。”
  
  ●十七大前的必然現象

  劉熙瑞的觀點是目前中國關於民主問題討論的一部分,此次十七大前思潮論爭的“肇始者”是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他的一篇短文《民主是個好東西》成為討論的起點。

  該文原為2006年10月出版的新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的序言。

  俞可平在文中談論了民主的優點和缺點,但他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就在海內外被這篇文章吸引時,新華社在“兩會”前夕罕見地刊發了中國總理溫家寶的署名文章,題為《關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任務和我國對外政策的幾個問題》。

  文章說,“科學、民主、法制、自由、人權,並非資本主義所獨有,而是人類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和共同創造的文明成果。”“我們從來認為,社會主義制度與民主政治不是相背離的,高度的民主、完備的法制,恰恰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內在要求,是成熟的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標誌。”

  相關專家表示,在國內由政府總理作出這樣的“政治宣示”還是第一次。而更多評論人士認為,這是中國高層對“普世價值”的肯定,值得持續關注。

  最高層對於民主的表態被理解為“抛磚引玉”,“中國政府是一個‘回應型政府’。”劉熙瑞說,最高層在十七大之前關於民主的表態,是回應社會對於民主的訴求。

  他還提到,中共新領導人在上任第一年頻頻走訪底層民眾的舉動,是對社會公平的回應,劉在2003年搜集到了11張溫家寶總理和普通民眾握手的照片。

  學界關於“民主”討論的熱烈化被認為是十七大前的必然現象。在黨的代表大會之前發表意見,影響決策層政策安排,已經成為中國各方學者的主動選擇。

  在之前的2002年,十六大前夕,中國各界談論的焦點是中共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型。此後不久,類似的表述出現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這個報告是中國共產黨此後5年的綱領性文件。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