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七七事變70周年 不忘國恥面向未來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7-07 08:06:37  


盧溝橋和宛平城的參觀者一直未曾斷絕,然而,“七七事變”發生後,這裏再也不是賞景之處。人們在這裏走進的是一段血色記憶。
  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苦難和屈辱,中華兒女史無前例的團結與抗爭,是中國人關於7月7日這一天的記憶。

  1937年的7月7日,日軍攻打北平郊外的盧溝橋,標誌著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史稱“七七事變”。

  新華社報導,整整70載歲月過去,親歷者和見證者多已離世。然而,這段歷史並沒有隨著歲月遠去,而是作為民族成長中至關重要的經歷,永遠地留在了中華民族的生命中。

  “盧溝曉月”,承載了一個民族的血色記憶

  被清朝乾隆皇帝稱為“盧溝曉月”的京郊浪漫之地,其歷史可以一直追溯到1189年,數百年幾經修繕,到清末民初時期,成為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87歲的馬步先老人曾是駐守在盧溝橋上的國民黨29軍士兵,70年前的經歷,他至今歷歷在目:“事變前一個月,日軍就在盧溝橋附近不停地演習,由白天改為晝夜,由空彈改為實彈,有時子彈甚至已經打到了宛平城的城牆上。”

  當下層官兵“將大刀都攥出水來”的時候,國民黨冀察當局卻對侵略者赤裸的挑釁行徑一再姑息,這更助長了敵人的囂張氣焰。

  “每每觸及,必感不堪承受的沉重。”《抗日戰爭研究》雜誌主編榮維木說,“日軍甚至懶得準備一個像樣的藉口,就急不可待地挑起了戰爭。”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