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各專家學者對十七大報告予15個新觀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10-30 17:34:36  


  中評社香港10月30日電/黨的十七大是一次高舉旗幟、解放思想的大會。十七大報告適應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從戰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思路、新命題,激發了社會各界的興奮點。

  據《半月談》報道,在全國學習貫徹十七大精神的日子裏,特從中選擇海內外公眾普遍關注的15個新觀點,結合黨代表、專家學者的熱議和點評,予以權威解讀。 

  新觀點一: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科學發展、社會和諧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要求。

  [專家點評]李崇富(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表述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詞之變包含著深刻的內涵,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從新的歷史起點出發,要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為寬廣的道路。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理念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由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拓展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鬥目標由“富強民主文明”拓展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新觀點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專家點評]林毅夫(北京大學教授):黨代會報告將初次分配也要體現公平提上日程,意味著廣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增加將會提速,有利於縮小令人不安的貧富差距。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將使那些只能憑勞動賺取收入的低收入者,更多地分享到經濟發展的果實。

  易憲容(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這些年來,我們的經濟是發展了,繁榮了,但是個人的工資收入水準、勞動力要素在整個經濟發展中所獲得的收入分配比例始終不高。十七大報告提出初次分配也要兼顧效率和公平,表明解決收入分配失衡問題已經擺上中央重要議事日程。 

  劉偉(北京大學教授):我國是一個勞動力供給充裕的人口大國。在國民收入分配體系中,儘管有相當部分勞動者的勞動報酬是通過再分配途徑獲取的,但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一方面是確保在初次分配途徑的勞動者的勞動報酬隨經濟發展能夠得到逐步提高,另一方面也能推動再分配途徑勞動報酬的協調上升,從而激發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新觀點三: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

  [代表熱議]尚福林:這個新提法,引起了我很大興趣。財產性收入必然會涉及各種投資,除了實業投資等,還包括投資金融產品,涵蓋了儲蓄、債券、保險和股票等。我們要積極推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使廣大投資者公平、公正共用經濟增長的好處。 

  [專家點評]陳小龍(國家統計局城市司住戶處處長):財產性收入一般是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等)、不動產(如房屋、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它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等;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現在統計中常用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構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別是:工資性收入(工資等)、轉移性收入(養老金等)、經營性收入(商業買賣收入等)和財產性收入。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以工資性收入為主,占到70%左右。財產性收入占比位置較小,在2%左右。今後,居民財產性收入快速提升是個大趨勢。

  新觀點四: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專家點評]黃桂田(北京大學教授)目前,我國最終消費率不僅低於世界平均水準,而且低於同等收入國家水準。作為人口大國,將潛在的消費需求轉變成現實的有效需求,改變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需求結構,需要通過不斷提高城鄉居民的收入水準,改善居民的收入預期,從而提高居民的消費傾向。 

  王一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擴大內需,應該建立在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基礎上的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給數千萬進城農民以市民待遇,形成拓展消費空間的新來源。 

  新觀點五: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

  [代表熱議]胡有蘭:2006年中國GDP總量排世界第四,但人均GDP卻排在百名之後。將GDP翻兩番的目標由“總量”變為“人均”,體現出党將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的戰略部署。 

  [專家點評]許憲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從GDP總量翻兩番變為GDP人均翻兩番,一是考慮了人口增長的因素,是一個更高標準的小康。二是增加了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要求,是一個實現難度更大的小康。

  賈建芳(中央黨校教授):十六大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在提高發展品質的前提下,GDP人均翻兩番,也就是到2020年人均GDP達到3500美元左右。這顯然是更高標準的小康指標,更能反映居民在經濟發展中分享成果以及居民生活品質與生活水準提高的狀況。

  新觀點六:建設生態文明。

  [代表熱議]丁純:以前我們提建設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現在中央又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這是一個非常新的觀點,至少包含以下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考慮生態環境和資源節約;二是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不僅僅是政府要考慮的事情,企業要考慮,個人也要考慮,全社會都要考慮。

  [專家點評]王一鳴(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我們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已經接近邊界,最近一些污染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讓我們深思:經濟增長的低成本時代還能維持多久?高度依賴低成本生產要素的高強度投入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還能持續多久?經濟高速增長的“拐點”會在什麼時候出現?

  易憲容(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發展經濟,不僅要考慮民眾的切身利益,更要考慮整個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改革開放近30年,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但拼能源、拼資源、污染環境問題也比較突出。“生態文明”這一新提法,把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問題提高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