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南方朔:馬政府別捨本逐末 政策不可輕重緩急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6-30 09:57:27  


  中評社香港6月30日電/政論家南方朔今天在明報發表文章說,近年來,全球通俗經濟學在媒體的哄抬下,早已出現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說法”(conventional wisdom),那就是經濟觀點和政策思維愈來愈往投資業的金融分析師和房地產分析師這個方向傾斜,因而形成了一種“股市好就經濟好”、“房市好就經濟好”的認知;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用到開發中國家,遂出現了一種“對資本友善”(capital friendly)的評價態度,任何國家對外資愈少管控,愈在政策上放任配合,就愈受到肯定。這些判斷標準在西方財經媒體上早已成了一種不假思索而自明的立場。

  次按風暴 標誌美元時代走向終結

  而這種“對資本友善”的態度,在現實上又如何?印度 和越南都曾是受到極力肯定的樣板。它們的確一度股市及房市茘漲,但因為蒸發了自己的經濟建造,也錯置了國家資源,不旋踵即亮麗的泡沫破裂,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這也是成長期以來,對西方投資機構為了開發投資工具和動員投資籌碼而提出許多創新口號如“金磚四國”、“超風險市場”等時,始終有所保留的原因。經濟行為裏有太多是利潤導向的修辭,人們對這些口號必須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戒,特別是政策制訂者如果耽於股市房市短暫的繁榮假象,將來就難免在無法預期的某個時刻為此付出代價。

  文章指出,對當今全球經濟結構加以回顧,就當知道自布列頓森林協議解體,全球開始進入“美元化”的時代後,當今世界的金融失穩就持續在擴大中──美國以雙赤字支撐它的繁榮,而美國貿易赤字和海外龐大的軍費等國際收支赤字,則以政府債券的形式而抑注。由於它在金融上不再有規範,這種金融失衡遂加速擴大,這也是人稱美國為“債務帝國”的原因,這也因此造成美元資產的不斷膨脹和美元的氾濫,以及金融權力的日益集中在華爾街少數金融寡頭機構手中。在過去25年裏,透過低利率、高借貸、資金全球化,金融寡頭權力更加龐大。近年來的次貸風暴,本質上其實就是種企圖將債權包裝成資產,將外國儲蓄也納為華爾街籌碼的一種手段。次貸風暴的引爆,它造成了全球金融業資產損失高達9450億美元,其實已等於為“美元時代的終結”放了第一槍。

  自從次貸風暴初起時,即已有學者主張美國應採取“健康的緊縮”,但在現行結構下這實在是不可能的事。它反而更加抑注財政籌碼企圖灌救,並持續降息,俾將殘餘的儲蓄驅往資本市場,增加其流動性。這乃是當今美元過度供給、快速貶值,投機熱錢氾濫,石油糧食及原物料價格茘漲的淵藪。由於美國政策思維始終以金融權力為第一優先,由於次貸風暴並未過去,加以金融系統仍在大裁員的熱潮下,這也是聯儲局不採取升息手段,而只是停止降息的原因。在“通脹”及“金融權力萎縮”間,它仍以後者為考慮的重點。這也注定了熱錢氾濫難止、通貨膨脹問題日趨嚴重。最近,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史蒂格里茲指出,當今通脹正式引爆,可從不惜代價印鈔票打伊戰,單單目前就已花了1.6兆美元這一點算起。投機大亨索羅斯則指出放任金融市場而拖累全球。他們已掌握到了通脹問題的兩個關鍵因素。過去美國在討論布殊所提出的“所有者社會”(ownership society)時,曾有學者以一種半寫實半反諷的態度表示,將來美國不必製造業,只要有全球軍力和全球金融力,人人手中有基金,在全球股市房市圖利,即可安樂一世。這是個美好的夢境,而今已完全破滅。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