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只見速度、沒有節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8-09-01 09:16:17  


  中評社香港9月1日電/台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指出,馬政府上任百日,兩岸經貿往來正常化是政策主軸。一連串令人目不暇給的鬆綁、解禁、開放,究竟只是民進黨口中的“挽救股市的工具”,還是政府寄望的“擴大內需的活水”,抑或是更宏遠的“搭建亞太平台的基礎建設”?

  社論說,從七月四日兌現第一張競選政策支票──兩岸周末包機起飛、大陸觀光客首發團來台迄今,“行政院”幾乎周周端出鬆綁兩岸經貿往來的“牛肉”,從放寬海外基金投資大陸比重、允許大陸台商回台上市、調高企業西進投資上限至淨值六成、開放陸資來台投資、解除敏感產業登陸限制等,幾乎民進黨政府時代不能做的,全都排進放行通道;而依“行政院”規劃,到年底要鬆綁的兩岸經貿規範將高達四十六項,不難看出兩岸經貿的施政分量。

  從政治面看,兩岸鬆綁是馬英九競選時的主打,做為施政主軸以實踐承諾,原是預期中事;從實體面看,兩岸經貿關係自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大陸探親啟動以來,儘管受到禁止三通、戒急用忍、有效管理等政策制約,依然直線成長,政策解禁實是呼應勢之所需、民之所欲;從體制面言,台灣經濟推行自由化、國際化多年,卻獨對大陸設限,不一致的政策不只讓企業縛手縛腳而成本大增,更扭曲經濟運作形態,正常化亦是調校偏差所必然。但是,回到最期待的經濟效益,“行政院”的兩岸開放牌打得又多又快,卻沒有激起股市相應的共鳴,凸顯實質效應有待觀察。

  五二○後的台股,因全球通膨罩頂而一瀉二千餘點,新政府或有“時運不濟”之嘆;並因大多數政策都是為長期經濟發展而布建,需要時間發酵,急不來也不必急。但反過來想,長短期政策的選擇順序、開放時機、鬆綁幅度、推出速度,及其對應的風險配套、社會溝通等,不正是要依賴政策制定者的智慧,因時因地因勢制其宜嗎?這就像“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所言:兩岸開放政策的推出“節奏比速度重要”,節奏恰當,當政策魚貫而出,民眾才不會感到唐突。

  社論認為,現在的兩岸政策,卻是只見速度,沒有節奏;只有快速的鬆綁、解禁、放寬,卻沒有效益分析、風險評估、考核機制,令人不明所以,甚至透著不安。這樣的兩岸政策猶如大拼圖,只見零散的圖塊,不知能否拼成全圖,也不知最後會拼出何種全圖;最令人憂慮者,若是只有碎片,而無全景,那就難以收拾了。

  社論說,一開始,馬英九的活力經濟藍圖,是以解除對大陸經貿往來的禁令為主,將昔日人為切斷的經濟鏈結接通,透過中國大陸這個世界工廠及世界市場的經濟地位,讓台灣經濟得以引入更多的全球資源而成長。這也是我們長期主張的台灣平台概念,因為台灣內部缺乏廣大的市場腹地,經濟發展必須高度外向,以所能提供的國際經濟區域機能安身立命;而暢通的兩岸往來是絕對必備的機能,正應是兩岸開放的重心。

  但是,這個方向已因股市不穩而出現偏移,眾多政策圍繞開放陸資來台打轉,無論是購買股票房地產、投資基礎建設或在台上市,似乎將陸資視為台灣股市的救星,反客為主。先不說這是未可操之在我的一廂情願,也不談可能的政治顧慮,僅以現有監理能力及外匯體制而言,如何維持龐大資金的有序進出而不致帶來市場動盪,就是一項極大挑戰,遑論其亦非百利而無一害。另一個偏移,是將大陸觀光客視為擴大內需的活水,這個效果是有,但在現制下不大,而過度依賴之後也須防受制於人之害,但高度的期待已令政策失焦。

  社論指出,兩岸政策不能“只有速度而無節奏”。節奏的偏移會導致政策的走位,減損政策效果,甚至破壞整體的布局。馬政府的兩岸政策需要重新校正,並好好找一找節奏感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