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雲林(左立者)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右立者)在台北舉行正式會談。 |
中評社北京12月15日電/為了這一天,海峽兩岸的骨肉同胞期待了多少年,多少人未及夢圓已抱憾西去,多少人在苦等中青絲成雪;為了這一天,海峽兩岸同胞付出了多少心力,幾代人奔走呼告,孜孜以求。這一天,終於要到來了。
新華社報道,2008年12月15日,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日子——台灣海峽上空將出現一條新的航路,上海飛行情報區與台北飛行情報區將完成歷史性的直接交接,兩岸空運直航將由此啓動;兩岸間的海上直接運輸將投入營運,大陸63個港口與台灣11個港口間將構建起一條繁忙的“黃金海路”;還有一條聯結兩岸的“心路”將如虹般跨越海峽,兩岸全面直接通郵將成為現實。
這將是中華民族歷史濃墨重彩的一頁,這將是全體中華兒女感到無比興奮與欣慰的盛事,這也將是全世界的目光聚焦海峽兩岸的時刻。
因為這一天,兩岸同胞企盼了數十年之久的“三通”夢終於圓了;更因為這一天,將翻開兩岸關系發展的時代新篇。
春風吹渡海峽 《告台灣同胞書》首倡兩岸“三通”
1949年後的數十年間,台灣海峽兩岸長期處於軍事對峙狀態,造成兩岸人員往來和通郵、通航、通商全部中斷,兩岸同胞“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在那個時代悲劇裡,多少親人生離成了死別,多少骨肉小別成了永訣。
時光流轉,直至1979年的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如同早春裡的第一股暖風,吹過了海峽,吹皺了一瀾死水。正是在這份飽含手足深情與民族大義的政治文告裡,大陸方面提出了和平統一的方針,并首倡兩岸“雙方盡快實現通郵、通航”,“發展貿易,互通有無,進行經濟交流”,“三通”的概念由此創生。
《告台灣同胞書》發表後,大陸方面的有關部門負責人先後公開發表談話,表示隨時准備與台灣有關方面就兩岸通郵、通航、通商問題進行協商,并為兩岸“三通”提供一切方便。1979年2月,大陸郵電部門率先開辦經第三地對台電報業務,3月又開辦了對台長途電話業務,5月、6月先後開始受理寄往台灣的平信和掛號信函業務(均經香港郵局轉寄)。1979年以後,大陸方面向台灣產品開放市場,主動派出大型采購團赴香港采購台灣產品,并開放台灣工商企業來大陸投資,設立代表機構,開展業務。
春天的腳步是無法阻擋的,骨肉親情是無法割斷的。
一位曾發起“老兵返鄉運動”的台胞在1982年取道香港進入大陸,從廣州、上海輾轉回到故鄉舟山。“沒回家前,自己常做一個夢。夢裡就是這麼搭飛機、火車一路回家,最後看到媽媽,放聲大哭,然後就被太太搖醒。”老人的回憶濃縮了多少人的情感,也以鮮活的事實呼應了《告台灣同胞書》中所指出的:“任何人都不應拂逆民族的意志,違背歷史的潮流。”
站在“三通”即將基本實現的今天,回顧既往,這一路雖然曲折蜿蜒,但大勢所趨無可逆阻,人心所向無可罔顧,兩岸“三通”的大幕已開,就不會中斷了。
交流大潮湧動 推動“三通”成為卅載兩岸最強音
1987年,台灣當局終於作出決定,開放台灣同胞赴大陸探親,受到了大陸方面的歡迎。由此,長達38年之久的兩岸隔絕狀態終被打破。此後,盡管兩岸關系發展歷經坎坷,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合作從無到有、由暗轉明、從小到大、由淺入深,涓涓細流匯成了滾滾洪流。
1987年11月,常州籍台胞周純娟成為首位獲得大陸方面入境證件的台灣同胞。次年,兩岸人員往來即達43.7萬人次。到2007年,這一數字已增加了10倍,達到480多萬人次。截至2007年底,台灣居民來大陸累計已超過4703萬人次,大陸居民赴台累計超過163萬人次。
兩岸交流交往的豐碩成果,使得實現直接、雙向、全面“三通”具有了厚實的基礎和內在的動力。20多年來,在兩岸同胞的強烈要求和兩岸業者的協商努力下,兩岸“三通”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
在通郵方面,1989年,兩岸郵件總包互相直封并經香港轉運,台灣方面也通過第三地開通對大陸電報、電話業務。1993年,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協議,兩岸郵政部門正式互辦掛號信函業務。1996年,中國電信與台灣“中華電信”建立兩岸直接電信業務關系,業務量持續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