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趙小蘭 美國華裔內閣第一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2-13 09:55:51  


 

  解說:“每逢長周末,父親總是擠出時間安排全家外出小旅行。他帶我們參觀自由女神像、帝國大廈、果園海灘等,讓我們開闊視野、增加知識,豐富生活,了解這塊新的土地,熱愛這個新的國家,這是我們最難忘、最開心、最留戀的童年時光。”

  朱木蘭:她最滑稽了,剛剛開始在台灣的時候,我們去坐公共汽車,她就回來有一次,也很少坐公共汽車,有一次坐公共汽車就回來講,她說媽媽,我要做車長,我說你怎麼會要做車長,她說哨子一吹就開了,好神氣,好久了,到有一兩年過了以後,她說媽媽,現在我又想改變職業了,我說你又想做什麼,她說我現在想做老師了,我覺得老師很好,我覺得能够教很多小孩子,很多不好的小孩子可以教好,她說我要做老師,所以她是一步一步來的,并不是很小就好像怎麼樣,不是,她是很實際的,一步一步這樣的,這樣上去的。

  解說:這是趙家在紐約的寓所,趙小蘭和5個妹妹在此度過美好的童年和少年時光。房前泳池邊的對獅、屋後茂密的竹林都透露出濃鬱的中國風情。

  趙小蘭:竹子可以讓我們想起中國。

  趙錫成:這麼大這麼綠的竹子,在美國并不太多,這個竹子的種還是蠻好的,一般的竹子比較小,這個竹子比較大。

  記者:您說當初為什麼伯母會在這邊種竹子呢?

  趙錫成:因為我們感覺到這個面積很大,一方面我們當時也希望有點中國的色彩,有點東方的色彩,尤其竹子有許多長處,它的耐力,它不倒,風再大,它也不會屈服的。這個一枝獨秀高風亮節。希望一個人這個是節節高升,希望她們的學業成功,在學業方面有進步,一天好一天。

  解說:“我依舊清晰地記得當年那些周末的下午,我一邊幫父親做家務,一邊津津有味地聽他講他的家鄉,他的父母,他童年的故事。他用這樣的方法把中國優良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衣鉢傳承給我們,讓我們了解自己的根、祖先、文化和歷史,在我們心靈深處種下熱愛中國的種子,并以身為華裔而自豪。”

  朱木蘭:我們家還是有保持家裡面還有很多中國的習慣,中國的習俗好像,我舉一個小例子,好像我們家吃飯的時候,那時候小孩子很多,大家都坐到了,但是爸爸還沒有來,沒有任何人動筷子,一定要等爸爸來坐好了,然後禱告,大家再吃飯。而且好像。

  趙錫成:而且要禱告一下。

  朱木蘭:要禱告,吃飯。而且她們小孩子,假設爸爸要添飯了,爸爸要添湯了,小孩子會自動就給爸爸去。而且我先生很喜歡客人,很喜歡熱鬧,那個時候我們家裡,很喜歡常常都是請客。而且請客不是說普通請客,請客是四個冷盤,然後一道菜一道菜上的,上來的時候,那時候我們就是大女兒和小女兒做侍應,她們就給客人弄酒,給客人弄水,弄杯子,她們在後面,就站到後面,站到後面。直到有一次,小蘭已經做副部長了,那時客人,有一天客人就說,他說,你部長站在那裡叫我們吃飯,我們怎麼能够吃下去嘛,不行,不行,一定要請她來坐。從那時候開始,趙小蘭就坐上,升了級了,坐上桌子。

  解說:自由女神,金門大橋,美國白宮,趙小蘭以好奇欣喜的眼睛觀察著這個與故土迥異的西方社會,也浸濡在父母關於東方傳統的諄諄教導和身體力行之中,開始了問鼎最高權力機關的歷程。

  陳曉楠:初入美國的趙小蘭插班上了三年級。進入學校的第一天,趙小蘭按照台灣的習俗向老師深深鞠躬,惹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那時她感受到了什麼是歧視。由於不懂英文,趙小蘭每天把老師在黑板上寫下的所有東西都記在本子上,晚上回到家由父親根據筆記講解當天的課程。她懷念以前的中國朋友,但還是盡全力適應著這個新的社會。兩年之後,在全年級10個班中,趙小蘭做了級長。

  解說:1975年,22歲的趙小蘭畢業於曼荷蓮女子學院獲經濟學學士,進入父親創辦的福茂航運公司工作。兩年後選擇哈佛大學攻讀MBA課程。“我選擇哈佛進修我的碩士學位,因為它是最好的學校,也是最難念的學校。”從這裡開始,趙小蘭開始了對美國社會的全面了解,也在觀察中學會了自由應對西方文化。

  趙小蘭:有時候我想,對於亞洲人來說,要進入主流社會真是太難了,因為我們太有禮貌了,我們總是在仔細傾聽,所以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很茫然,我不知道該怎樣來展開談話,比如當我正說著什麼的時候,就有人突然打斷,我很震驚,我剛剛才開始講呢,當我在說話的時候,又有人來插嘴,當我重新開始,又被別的人打斷,插入我們的談話,這讓我花了一段時間去了解,這在美國是很正常的文化,所以不要感到很沮喪,繼續說,被打斷了,插回來再講,這不是很禮貌,但是你不得不這麼做,所以現在我發現,我經常建議大家,你不得不去理解這種文化的不同。

  解說:2008年12月3日北京大學。這是趙小蘭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會。在演講結束的對話中,一位學生特意用中文向趙小蘭提問。

  趙小蘭:對不起,我是因為時間太久了所以中文說的不够流利。為了清楚回答你的問題,我還得用英文……

  解說:中文還是英文,這個有著象征意義的符號也許是趙小蘭兩種文化間游走的最好寫照。為了生存,趙小蘭一直努力學習英文,她要讓自己從語言開始根本改變華人在美國的生存狀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美國度過自己青年時光的趙小蘭目睹了這個社會帶給人們的浮華與機遇,她說美國的物質生活舒適,要求一個中等生活,絕對容易,但要爬得更高,就會面臨十分激烈的競爭。“但我們應當站起來為自己說話,只要能學美國人精益求精的態度,加上中國人平穩和諧的能力,這樣好的組合就是最大的競爭本錢。”

  趙小蘭:我想我們亞洲人常常有一種長遠的眼光。你知道,我們總盡量不太高,也不太低,我們總設法保持平衡,很穩健。我們亞洲人強調家庭和教育。所以我覺得那些都是非常非常好的、能够支撑我們的傳統。對我來說,我的亞洲文化和亞洲背景的各個方面都是力量。

  解說:1979年,趙小蘭以優異成績從哈佛大學畢業,加入紐約花旗銀行擔任高級會計師,4年後轉而參加白宮學者遴選。從商界到政界,趙小蘭說“像我這一個所謂的第二代移民,有父母為我們打下非常好的基礎。但基礎再好,很多中國移民的觀念仍很狹隘,不了解美國所給予的各種機會。而我,則希望看得更多,去了解美國的民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在現金能源匱乏的時候裡,政府和商業界應當攜手一起做一些事情,如果能在這一個過程中能有所幫助,便是我的一些小小的貢獻了。”

  白宮學者是美國政府專為白宮以外有作為的年輕人所設立,旨在挑選有前途和希望的青年男女,將其訓練成為將來的領導者。那一年,趙小蘭從五萬一千名申請人中脫穎而出,成為13名當選者之一,擔任裡根總統第一任期期間政策發展辦公室特別助理。隨後趙小蘭在1986年被任命為聯邦政府運輸部海運署副署長,1988年晉升為聯邦海事委員會主席,1989年聯邦運輸部副部長。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