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遭歧視已趨隱性和合法 加華人亦須反省自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3-28 11:06:22  


  中評社香港3月28日電/溫哥華市長羅品信(Gregor Robertson)3月25日宣布,把今年3月21日訂為溫市消除種族歧視日,希望籍此增加各族裔之間的交流。眾所周知,加拿大乃移民國家,奉行多元文化之國策,從整體上說,對有色人種、少數族裔的歧視,比起世界上很多國家來說,情況已經算是相對不錯的了。但是,在這個以祥和友好著稱的國度里,“歧視”仍然是一個異常敏感的詞語,涉及歧視之事件仍時有發生。

  歧視已趨隱性和合法化

  據加拿大《環球華報》報道,溫哥華華裔律師王仁鐸表示,設立所謂消除種族歧視日,完全是一種表面上的、宣傳性質的行為,“溫哥華設立的種種名目的日子已經太多了”,消除種族歧視,不是設立個日子就做得到的,“非得下苦功夫才行”。

  王仁鐸指出,隨著時代的變遷,昔日那種“華人與狗不得入內”式的明目張膽的歧視確實已不複存在,逐步演變為隱藏性的甚至是合法化的形式。譬如說,在語言方面,英文講不好,就被人欺負,當你是傻瓜。那些手中有權利的人,以照顧白人自己的利益為尺度,要求你符合他們的要求,替他們服務。在職場上,在學業上,他們隨時隨地可以冠冕堂皇地以英文不好為理由,不雇用你,不允許你入讀專業學校。像那些申請來加拿大做保姆的人,他們可拿英文不好,不能提供所需服務的理由予以拒絕,可是他們有沒有想過,生活在這里的其它族裔的人,也需要保姆服務?又或者他們明知有這樣的需求,卻認為,這些人進來了,只能幫那些少數族裔家庭做事,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王仁鐸再舉例說,加拿大、卑詩省,一直以來都在說護士人手短缺,可是在海外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護理專業人士到來了,他們卻另有一套制度限制你就業。這些海外專業人士,並不是直接去接受專業考試,通過了,就可以去做護士。他們被要求先要拿到中學12年級英文課程至少B的成績,才可以去參加專業考試,這就是一種隱蔽性的歧視。王仁鐸稱他所知一位來自台灣的護士長就遭遇了這道人為的“坎”。

  “隱藏性的歧視還表現在對人的信任方面”,王仁鐸接著說道。譬如說,在同一件事上,如果白人和其它膚色的人各有說法,那麼有決定權之人多數會選擇相信白人的話,雖然沒有人會承認,做出這種選擇的第一反應是出於膚色的考慮,但在當權者內心深處的那種偏見是根深蒂固的,“尤其在‘911’事件之後,白人社會這種對外人的不信任愈趨加深”,王仁鐸如是說。

  “一元文化”地區仍存在

  加和會會長朱偉光指出,在卑詩省,有長達1個世紀對華人歧視不公的歷史。歷史上本省英裔人士一直有著居高臨下的優越感,覺得這個省屬於白人社會,白人才是這里的主人。而華人則基本上是骯臟、低下、不文明的代名詞。

  朱偉光說,雖然現在低陸平原華人越來越多,華人在諸如列治文這樣的城市過得舒心愉快,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是,一出低陸平原,本省其它地區就鮮見華人了,那些地方的白人對華人的觀感完全是另一回事,可以說那些地方仍處於“一元文化”時代。“華人和其它少數族裔人士在那些地方生活,將不可避免地遇到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朱偉光本人在內陸地區生活過,對此直言不諱。

  “華人不要以為自己住大屋,開豪華車,人家就會尊重你,”朱偉光指出,華人須清楚知道多元文化政策並非萬能的制度,不能成為我們的保護傘,特別是直到今天,卑詩省還有不少歧視華人的史實被刻意隱瞞。

  朱偉光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手中正拿著由維多利亞大學教授若艾(Patricia Roy)撰寫的《白人的省份》(White Man’s Province)一書。據朱偉光介紹,書中描述了1850年代至1923年間卑詩省白人的所作所為,並且記錄了一百多年前本省白人對華人的批評。比如,書中指,當時白人眼中的華人,喜食鴉片,好賭;公眾場合大聲喧嘩;只顧自己掙錢,對公共事務甚少參與和支持,或者只知對社會批評、向社會提要求,卻不願貢獻;危急時刻華人從來只是站著看,不會伸出援手;千方百計逃稅等等。〈nextpage〉
  華人亦須反省和自律

  朱偉光在呼籲華人面對歧視和不公正境遇時要團結起來,發出聲音,保護自己權益的同時,亦提點華人要對自身做反省。

  他說,《白人的省份》一書中那些舊時白人對華人的批評,雖然很多都涉及歧視與偏見,但有一些也確實反映出華人自身的問題,有的甚至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存在於某些華人身上,用當時白人的一些說法來評價現今某些華人的言行,仍然有效。譬如,今天大溫各地的賭場里,滿眼仍是黑頭髮黃皮膚之人;華人仍習慣於在公眾場合用各自的方言大聲說話,讓人覺得不够文明,並且與社會格格不入;坐擁百萬千萬身家的投資移民,卻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加國給予低收入階層的各種福利……

  “華人如果自身不追求進步,不自我覺醒,到今天還讓別人可以用一百年前的批評照搬照套在你的頭上,那實在是再糟糕不過的事了”,朱偉光說。

  從中國大陸移民至溫哥華的雷先生對記者說,歸根到底,歧視的根源不在歧視者,而在被歧視人自身。華人要想一想自己為什麼會遭遇到歧視?

  王先生曾經在法國游學,後移民加拿大,他講道,其實華人自己對別的少數族裔有很重的歧視心理。他提到自己剛去法國時,在巴黎的地鐵上,看到一個黑人男人在與一個白人女子親吻,而且那還是個長得蠻漂亮的女孩子,“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感覺很難接受”,王先生說,現在回想起來,其實就是自己腦子里的偏見在作怪。

  定居溫哥華30多年的老移民餘先生亦指出,就算在華人自身的群體里,也明顯存在互相歧視的現象,比如,講廣東話的看不起講普通話的,台灣人看不起大陸人,大陸北方人與南方人相互攻擊嘲笑對方,老華僑和新移民之間互不兼容等等,都值得大家反思。

  省選臨近華人需警醒

  朱偉光介紹說,本來選舉權是公民天賦權力,但在1875年,華人的選舉權卻被當時的政府剝奪。理由是,華人來的越來越多,他們的選票數額也越來越多,可是華人沒有自己的立場,誰出錢,誰就可以從華人手中得到選票。因此,白人的民主社會不需要華人那些被收買的選票,免得他們選舉的公正性受到影響。

  朱偉光指,這種剝奪華人投票權的法案無疑表現出當時社會對華人群體的歧視,因為西人如果自詡民主進步,那麼他們就應該教育同樣作為社會一份子的華人正確參加民主的進程,而非粗暴剝奪華人享有的民主權利。

  “但是從另一角度看,某種程度上華人也需對此結果負上自己的責任”,朱偉光講道,因為無論是在當時還是在現在,的的確確有那麼一部分人,平時對政治充耳不聞,不留意政客的言行,臨到選舉時,某政黨某政客許下好處,甚至請去吃個免費大餐,就盲目為該人投下選票,這是自毀形象和聲譽的做法。

  朱偉光最後說,今年5月省選又將來臨,政客又在為著選票向華人招手了。華人朋友需慎重看待自己手中的權利,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