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綠營媒體制衡台灣政局 有多大力量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6-09 00:40:19  


 
  對綠色媒體不悲觀 綠媒因為數量少而分到的餅相對較大

  國民黨是黨國體制,黨國體制一定控制媒體,把它當做統治工具。因此,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執政的中國國民黨當局當年寧可先開放黨禁(民進黨1986年9月28日成立),再開放報禁;台灣的報禁是1988年1月1日才解除,媒體解禁晚於開放黨禁。

  長期以來,媒體和黨國關係良好,像戒嚴時期的報禁年代,聯合、中時的老闆都是國民黨的中常委,且長期寡頭壟斷,獲得超額利益,都賺得飽飽的。當時不僅中時、聯合“兩大報”待遇很好,可以送記者去美國深造,培養人才,電視老三台員工甚至一年領25個月薪水。因此,就藍綠媒體來講,綠明顯吃虧,藍色媒體佔寡頭壟斷利益在前。

  二千年政黨輪替之後,這種情況並無改變。黨政軍退出媒體的口號,根本是“蛋頭”想法,被黨國體制者拿來鞏固自己在野時的堡壘,黨國體制從來沒有真正退出媒體;蛋頭的民進黨執政,卻落得“我退人不退”。果然,去年國民黨再次掌權,逼退“中央廣播電台”獨立董事、中央社換自己族群掌控、公共電視預算飽受刁難,搞到連國際知名機構自由之家、無疆界記者組織、國際記者協會(IFJ),都關切台灣新聞自由倒退。

  儘管如此,我對綠色媒體並不悲觀。電視一片藍海,報紙只有一家自由時報,廣播也很少綠意,包括陳師孟先生要進入廣播界,呂前“副總統”要創辦“玉山午報”。我覺得藍媒競爭者眾,綠媒因為較少,物以稀為貴,能分的餅反而相對比較大。同樣重要的,辦一家監督或批判政府的媒體,雖然比較辛苦,但是相對符合公眾期待,也是新聞機構的天職,要比經營親執政當局的媒體有意思,也更有市場。馬英九政府以無能、傲慢著稱,綠色媒體絕對有報導不完的題材可以發揮。

  台灣媒體市場機制有點失靈,也沒有好的退場機制。台灣有全球最多的新聞台,有線電視頻道100多個,根本看不完,一家媒體只要抓住一部分分眾,就可以生存。

  有報導說,年代電視40幾億元,壹傳媒黎智英說要買,但人家不賣。報紙雖是夕陽工業,但仍有適當利基;晚報市場雖小,但找到適當利基,就算餅很小,因為只有一家,還是可以生存。

  像每天晚上那些CALL- IN節目,很多綠色的人擔心去年“總統”大選後會收起來,我說綠色再不濟,也佔有四成,而目前僅三立和民視兩家分,分到的餅未必較小。

  陳師孟先生開電台節目,少數也可競爭,問題是有沒有找出利基、特色。報業也是如此,過去只要有好的編採團隊,控制紙張、印刷,薪資等成本少於廣告、賣報收入,即可長遠經營。如今網路帶走一部分廣告,但因為綠色媒體數量較少,只要找到利基與特色,精算最適當規模,專業經營,以確實的服務爭取公眾支持,提升附加價值,讓成本低於廣告等收入,仍有生存空間。艱困的大環境,只代表挑戰更大,難不倒有志者。

  媒體要專業經營 不要變成政黨和政治人物的傳聲筒

  因此,我對綠營投入媒體,一點都不悲觀,當然要專業經營,找出自己的特色與生存之道,自有發展的空間。

  報辦最重要的,是以扎實的內容,服務公眾。媒體可以文以載道,宣傳某一理念,但不要變成被政治或商業利用的工具;工具化不但有失立場,也會被讀者所唾棄。綠色媒體最大的利基,就文以載道而言,是服務“台灣主體性”這大一塊民意市場。聯合、中時在台灣民主化過程,從“兩大報”淪落,就是自外於這樣的民意潮流。不過,以台灣為主體,是以此服務公眾,不是變成民進黨和政治人物的傳聲筒,反而要以此善盡監督的責任。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