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新系在陸資議題突轉強硬 要角談“柔性台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07-02 10:55:15  


  中評社台北7月2日電/針對李登輝日前拋出的“兩岸朋友說”,民進黨討論得不多,新潮流要角、《新社會雙月刊》總編輯梁文傑今天在台灣《中國時報》發表文章指出,李登輝顯然在考慮重拾“柔性台獨”的道路,而民進黨在喊了八年的要正名、要制憲之後,也應該思考什麼才是不會“呷緊弄破碗”的策略。 

  新系最近在陸資議題上,態度突然轉為強硬,梁文傑的文章受到矚目。

  該文稱,李登輝提出“和中論”,媒體開始炒作李登輝是否有所轉變,也開始討論民進黨如何回應。但事實上,所謂“你是你,我是我,但你我是朋友,也要分清彼此”,對李登輝和民進黨都不是什麼新主張。 

  李登輝當年一手主導的“國統綱領”,就是把統一推遲到遙遠的未來,並主張“在交流中不危及對方的安全與安定,在互惠中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以建立良性互動關係”。這樣的主張也被吸納進民進黨一九九九年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台灣前途決議文”主張“台灣已經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但對於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則以和解而不敵對為基調,並呼籲“從雙方在歷史上、文化上、血緣上的長遠關係出發,從地緣政治、區域穩定、經濟利益著眼,創造共生共榮、互信互利的美好前景。” 

  文章宣稱,李登輝路線和“台灣前途決議文”的戰略構想是:中共不可能容許台灣宣布獨立,但對台灣企圖保持現狀或拒不統一卻無計可施。台灣想改成“台灣共和國”,就像阿扁所承認的,“不能騙自己也不能騙別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但只要“台灣獨立”現狀維持得夠久,那麼一方面中國大陸會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而產生變化,或可打破中國大陸非大一統不可的迷思,一方面則台灣人的獨立意識也將發展至牢不可破的地步。 

  文章稱,獨派團體經常憂慮與中國的經貿往來會模糊“國家”的界線,北京也認為加強經貿往來可以增強兩岸一家的意識,但實際發展的結果正好相反。“國家認同”本就是在交往過程中才會體現出來。中國人若沒有經歷過十九世紀與西方人交往的經驗,也不會產生現代中國的民族主義。兩岸交往越頻繁,台灣人就越體會到自己並不是中國人,對台灣的認同度就越高。 

  文章又稱,許多調查顯示到大陸工作的台商並沒有更親中國的趨勢;許多外省人也是在回到大陸之後才發現自己其實是台灣人;就連在大陸成長的台商學校學生,都更常強調自己是台灣人,或者表示自己與沒水準的當地人是不同的。 

  所以過去一、二十年的真正趨勢是,“兩岸交往越多,界線越明”,獨派團體的憂慮並沒有成真。這也是為什麼李登輝並不擔心台灣與中國大陸深化交流,並認為只要在WTO架構下,“三通、四通、五通都不要緊”。根據《聯合報》的民調,就連接受本土化最困難的外省族群,現在也逐漸認同這塊土地。在一九九七年,外省族群中有五成六自認為是中國人,只有兩成二自認為是台灣人,到了二○○九年,只有兩成四自認為是中國人,四成五自認為是台灣人。而根據《遠見雜誌》在今年五月分的調查,現在就連國民黨的支持者也是“獨大於統”,傾向獨立的有三○.三%,傾向統一的只有二五%。 

  文章宣稱,所以,只要有耐心,時間其實是站在台灣這一邊的。只要沒有強制性的大中國教育,絕大多數人都會希望保有現在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如果能把台灣現狀再保持幾十年,誰還會贊成統一,中國又還有什麼動力來推動統一? 

  這一條路線,也就是北京經常說的“曲線台獨”、“獨台”或“柔性台獨”,並認為它比要求正名制憲的“硬性台獨”更難處理。因為“柔性台獨”是對既成事實的延續,是用“保台”的名義在“促獨”,很難反對,“硬性台獨”則是打破現狀,不留模糊空間。“柔性台獨”在國際上容易找到朋友,“硬性台獨”則容易遭到聯手打壓。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