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30秒“中國製造”廣告幕後:主題一度更改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03 11:49:09  


 
  廉價遭遇“反傾銷”

  頻發的安全事件嚴重損害了“中國製造”的海外形象。美聯社同益普索諮詢公司今年8月的一項聯合民調顯示,有57%的美國消費者對中國商品的安全性“完全不相信”,而當被問及“為何還會買中國商品”時,得到的答案幾乎雷同:中國貨便宜。

  1997年夏天,徐豐第一次去美國時發現了巨大的商機:美國消費者把中國生產的老布鞋當成了藝術品,每雙鞋的價格都要在100美元以上,幾乎全部被擺放在了商店的高檔櫥櫃裡。時隔三年,徐豐再赴美國卻發現,“中國老布鞋已經擺滿了地攤,1美元一雙。”

  過去的幾十年間,“中國製造”在廉價勞動力的支撐下創造了經濟奇跡。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產工業品產量居世界第一的已有200多種。然而,這些奇跡的背後卻是難以掩飾的尷尬——“中國製造”規模世界第一,利潤卻單薄如紙,還經常成為“反傾銷”的對象。

  “我們沒有自己的品牌,只能搞‘貼牌’生產。國際市場一有反傾銷等類似的風吹草動,中國企業就很可能倒閉。”徐豐說。

  被強注“政治商標”

  與此同時,“中國製造”還被部分西方學者和決策者標注為“中國對外經濟擴張的工具”。

  加拿大學者巴特雷米.庫爾蒙在《中國大誘惑》一書中寫道,中國的對外政策並非依靠軍事,或者說並非單純依靠軍事資源。“北京謀求用資本或者商品讓其夥伴離不開自己,從而影響他們的決策。”

  華為公司在拉美地區的一名工作人員也深有感觸,即使非常正常的合作項目,只要涉及中國,客戶所在地國家的政府都會調查和評估“這是否會威脅國家安全”,而稍有不慎中資企業員工就很可能陷入所謂的“間諜案”。

  而在西方有色眼鏡下,中國商品也背負了政治和道德缺失的色彩。布魯金斯研究所專家愛利卡.道恩斯的話稱,“中國商人從來不考慮人權、環境和安全等方面的社會價值,很少捐助所在地的學校和醫院等公益事業,甚至不惜和獨裁政權合作,而這一切只為賺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