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時:開放台企赴大陸投資 不可綁手綁腳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2-22 10:20:43  


 
  此外,對晶圓代工赴大陸投資,開放到○.一三微米,亦有為德不卒之嫌。試問,當各國企業在大陸的十二吋廠,已經能導入技術層次更高的技術,甚至連大陸“本土”的中芯都已導入九十奈米的技術時,“經濟部”這項限制,除了綁住台灣企業的競爭力外,實在看不出意義何在。難怪台積電要反映,這項開放的技術對業者爭取大陸市場,“仍相對不足”,“衷心希望政府加快放寬腳步”。

  社論說,對企業赴大陸投資,從李登輝時代的戒急用忍,到陳水扁時代的“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不論口號如何變,一直不脫管制、限制一途。其出發點在擔心企業紛紛赴大陸投資,導致台灣產業空洞化,特別是大型指標型企業、及技術層次較高及資金較龐大的投資案,受到的限制特別多。

  但十多年下來,其利弊已明確可辨。各種限制並未能讓大陸發展延後停滯,更不能讓台灣經濟與投資變得更好,反而讓不少台灣企業失去提升與發展的契機。從石化、汽車、到零售、還有科技產業,都曾因此受影響,政府每每在企業不斷陳情、呼籲,到最後關頭才略施小惠,作小幅度的開放,但台灣企業卻往往只能感嘆時不我予,在後苦苦追趕。反而是不受限制、不受矚目的小型企業與傳統產業,如旺旺、卜蜂等,在大陸成長為有品牌價值的大企業,並且回台投資。一正一負之間,政府的限制,到底是利是弊,非常明顯。

  因此,政府對企業赴大陸投資的管理與限制,固然有內部的社會與政治考量,但我們認為,在全球化的今日,企業需要全球工廠、全球布局,政府限制企業,只會讓企業流失商機。只要企業在台掛牌上市,根就留在這裡。

  社論最後說,在中國成為全球成長性最高的經濟體與市場之際,台灣企業更不能缺席於此市場之外。“經濟部”年前的開放措施誠然值得肯定,但我們期待未來能有更具前瞻、開放程度更高的措施出現。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