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探源清明節日的雙重性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1 00:09:56  


 
  這種說法乍看似乎有道理,但是為了避讓大火星,老百姓不能生火做飯長達一月,又在乍暖還寒的氣候中,未免不合情理。而且,周代雖有禁火之制,禁的卻不是炊用之火,而是冶煉之火。 

  其次是改火說,源於古人的鑽木取火和換取新火的制度。古人認為,火是有生命的事物,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個火種,火用久了就要熄滅,需要重新取火。在換火儀式中,新火與舊火不能相見,要先熄滅舊火,再迎接新火。 

  最早提出寒食節應起源於“改火”習俗的是唐代李涪,他在《刊誤》的“火”條中談道:“《論語》曰:‘鑽燧改火。’春榆夏棗秋柞冬槐,則是四時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漸至簡易,唯以春是一歲之首,止一鑽燧。而適當改火之時,是為寒食節之後。既曰就新,即去其舊。今人持新火曰‘勿與舊火相見’,即其事也。” 

  近代學者多從此說,有學者更是從世界其他地區尋找到了類似的“改火制度”,並且力證“改火制度”便是中國寒食節的起源。但就算改火確實需要新火不能與舊火相見,是否需要三五天甚至一個月那麼久的時間?改火是不是就一定有寒食的必要?而其他民族的民俗中也有許多改火的習慣,但是都沒有提到寒食。不僅如此,改火是古禮,是在全國性範圍實施的,然而到了漢代關於寒食的記載,卻都出自於山西太原地區;另外,改火儀式是官方主持進行的禮制,不是民間私設,而自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寒食習俗曾多次遭到官方禁止。這都讓人對“寒食節起源於古代的改火習俗”一說,充滿了懷疑。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