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探源清明節日的雙重性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4-01 00:09:56  


 
  雖然有人懷疑《莊子.盜跖篇》的記載是漢代人“増托”之作,不足為信,但戰國末期的《呂氏春秋.士節》又出現了介子推“賦詩公門”和晉文公“懸賞尋人”的情節,可見在戰國時代,民間已經流傳著介子推故事的多種異文。呂氏沒有記載介子推“割股”、“焚死”情節,未必是他未見此說,很可能是他不取。這跟後來司馬遷一樣,司馬遷在寫《史記》的時候,一定聽到了關於介子推故事的多種版本,只是他以史家角度認為不足信,仍以《左傳》記載為主要藍本。 

  在先秦到西漢之間,介子推故事不斷發展,可能離歷史本真越來越遠,內容情節卻愈加豐富,並且在民間流傳甚廣。到《後漢書.周舉傳》就說得比較清楚了:“太原一郡舊俗以介子推焚骸,有龍忌之禁,至其亡月鹹言神靈不樂舉火,由是士民每冬中輒一月寒食,莫敢煙爨。”至此,寒食習俗和介子推傳說的關聯已經記錄得非常明晰。 

  介子推故事中的“割股”、“焚死”等情節,雖然很可能不是史實,但其產生與流傳卻在寒食習俗見諸文獻之前,因此,說漢人為了附會寒食節而編出介子推的故事,豈不本末倒置?加上最早對於寒食節習俗的記載中,不論《新論》、《後漢書》,還是後來的《琴操》、曹操的《禁絕火令》、《鄴中記》,所言都是太原地區特有的習俗。相傳介子推被焚死的“綿山”就在太原郡,有著如此時間上和地理上的聯繫,似乎應該認為是介子推的故事先在民間變化發展,有了“焚死綿山”等等情節,然後周圍地區的民眾開始產生寒食習俗(很可能形成於西漢),繼而這個習俗被記載於各種文獻之中,這樣邏輯比較通順。而由民間傳說產生紀念性的節日習俗,也是合乎情理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