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穿越7千年對話河姆渡:大禹導水之前的災難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8-16 00:01:33  


 
  浙江省內的水系,基本上都是獨流入海,這使得河流很容易受到海水的侵擾。由於內陸成為淺海,當時潮流漫溢,在濱海和微高地之間形成海潮內侵和山水出沒的網狀汊道。縱橫汊道在海潮和山水的相互作用下,衝淤多變,遷徙無常。

  自從海面到達-5米以後,舟山丘陵已和大陸分離成為群島。錢塘江、曹娥江、甬江等,水位均比歷史時期要高,所以沿河穀地十分狹窄,在全省境範圍內,基本上是一片丘陵山地。

  在距今7000年至6000年的這1000餘年時間中,原來在這片自然環境非常優越的寧紹平原繁衍生息的越族居民,發生了他們部族歷史中的大規模遷移。

  原始居民開始遷移離散,其中一支隨著寧紹平原自然環境自北向南的惡化過程,逐漸向南面丘陵區退卻,最後退入山區。河姆渡遺址(距今約七千年)就是他們進入會稽、四明山地以前的最後一批聚落之一。

  部族在放棄這些聚落以後不久,這個地帶也就淹沒於淺海之中。而另一支越過今杭州灣,遷往浙西和蘇南丘陵,創造了馬家浜文化(距今六千至五千五百年)、崧澤文化、良渚文化(距今五千二百至四千三百年)等,這一支居民,後來發展成為句吳。

  此外,寧紹平原原始居民中還有一部分遷往沿海島嶼,其範圍在今中南半島東部,位於銅鼓以南。《越絕書》以外越稱之。他們與進入會稽、四明山區的內越族,彼此相去不遠,互有往來。

  在這次海侵之後,越族的大部分進入了山區,他們失去了得天獨厚的寧紹平原而輾轉於崎嶇狹隘的丘陵山地,隨後在以會稽山地為中心的浙東山區幾千年,這個部族長期停滯於刀耕火種的遷徙農業和狩獵業階段。

  山區的水土資源當然無法與寧紹平原比較,越族居民在會稽、四明山地的山麓衝積扇頂端,俯視這片茫茫大海,面對著這塊他們的祖輩口口相傳的,如今已為洪水所吞噬的美好故土,當然不勝感慨。他們幻想和期待著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神明,能夠驅走這滔天洪水,讓他們回到祖輩相傳的這塊廣闊、平坦、富庶、美麗的土地上去。

  這當然不是第一次海水入侵。自從第四紀更新世末期以來,浙江曾經歷了星輪蟲、假輪蟲和卷轉蟲三次海侵,自然界的變遷頻繁而劇烈。

  今天,我們再次來到這裡,看到先民們留下的痕跡,再次感謝上蒼賜給我們這片土地。

  ( 周皓亮 龔振岳 本文參考了國內酈學泰鬥、浙江大學終身教授陳橋驛先生的學術成果,特致謝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