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改革
深圳下一個三十年路在何方
“2015年,生產總值要達到 1.5萬億元,人均年收入從2.9萬元增長到4.9萬元”———這是深圳近日提出的發展目標。專家認為,深圳特區過去那種靠土地和簡單的招商引資發展經濟的方式已經難以複制,如今的特區需要新一輪的變革,通過內涵的提升、人口素質和綜合實力的提高來促進城市的發展。
譚剛透露,目前深圳正在布局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五年這些高新科技產業可能進入高速成長期“從產值率角度來分析,高新技術產業目前產生的稅收和地方財政肯定比不上一些傳統企業,特別是房地產”,譚剛對記者說,“但是,當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壯大之後,每年的貢獻就不是傳統企業可以相提並論的了。如華為每年對深圳的稅收貢獻有好幾十個億。”
鐘堅認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是深圳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克服要素制約和增強發展後勁的必然選擇。“相比傳統製造業而言,現代服務業有利於減輕自然環境損害、減少自然資源依賴、發展循環經濟。無論如何,從數據上看,深圳各主要經濟社會發展指標已經位居國內大中城市前列,已經具備了加快服務業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為實現經濟結構由工業經濟為主向服務經濟為主的新跨越奠定了堅實基礎。”
鐘堅對記者說,“我個人認為,深圳過去三十年最大的失誤就是對教育科學事業重視不足,和‘亞洲四小龍’差得不是一星半點。香港有7所大學進入亞洲前100名,新加坡有4所,這兩個城市的競爭力在全球近年來均在前十名之列。深圳政府雖然重視教育,但是和他們相比還是有很大的差距,深圳的教育投入僅占GDP的2%,比全國平均水平都低。文化沒有科教先行,是無法立足的。科技教育是基礎,應該優先發展。”
接受記者採訪的專家們還建議,深圳在下一輪改革浪潮中應當弘揚尊重市場的風氣,持公正客觀的態度捍衛法制的市場經濟,並推進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進程,從而實現充滿公平正義的城市化。
長江商學院教授王一江認為,政府在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中扮演重要而積極的角色,一方面要清理妨礙民營經濟健康發展、發揮活力的障礙,另一方面也要對市場自發運行可能產生的問題有成熟的預見,主動防範經濟去做錯誤的事情。
廣東省委黨校副校長陳鴻宇認為,城市化不等於城區化,而是必須讓所有公民都享有現代的城市生活方式、獲得城市居民應有的基本公共服務“大部分來深建設者都沒有本地戶籍,也感受不到城市居民應有的基本服務,這樣的高城市化率是不真實、不公平的。作為特區的深圳應該更加開放,讓更多的來深建設者可以享受到醫療、教育、住房等方面與本地人同等的福利。”
專家們期盼,深圳在三十年後可以給世界一個新的驚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