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影響台軍“國家認同”的三組矛盾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30 00:18:51  


台軍歷史淵源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曾具有“黨軍”色彩。
 
  台軍背負的歷史“包袱”與政治中立的現實需要互相衝突

  “凡是要推翻一個政權,總要先造成輿論,總要先做意識形態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階級是這樣,反革命的階級也是這樣”。(注17)為了贏得選舉,民進黨多次利用台軍“歷史問題”“造成輿論”,整個社會對台軍歷史上的“大一統”意識形態和“黨軍”色彩“念念不忘”、“窮追猛打”,使台軍和國民黨屢屢陷於被動。

  (一)曾經的“大一統”觀念,是台軍的歷史遺產,容易招致“台獨”勢力猜疑。

  思想觀念上,台軍曾經長期接受反對“台獨”、支持統一的政治教育,即使到了今天,仍舊對民進黨的激進路線懷有一定的抵觸情緒。而且,在“台獨”分子肆無忌憚推動“去中國化”的背景下,台軍國家認同教育中目前仍含有某些肯定中國文化的內容,例如,承認“國軍”的歷史與中國大陸不可分割,承認台灣與大陸同為中華民族,不少軍歌歌詞流露出濃厚的“中國氣息”,提及大陸時始終使用“大陸”“中共”字眼而非像民進黨那樣別有用心地以“中國”指代,等等。這些元素,令期待兩岸統一的人稍感欣慰,使謀求兩岸分裂的人如鯁在喉。

  因而,針對台軍歷史上的“大一統”觀念和行動,“台獨”分子屢屢挑起事端。因為,“統獨”問題上“政治中立”,並不是“台獨”勢力對台軍的最高期待,它們不但要求台軍放棄“統一”觀念和立場,而且更企圖讓台軍明確支持“台獨”,只是目前條件尚不具備而已。所以,民進黨對台軍殘存的“中國痕跡”總是耿耿於懷。傾向“台獨”的《自由時報》就曾這樣表達不滿和無奈:“不是軍人不愛台灣,而是近百年來‘黃埔精神’與‘國民革命軍’的魂魄依然躍動於兩千三百萬人的共同生命體內,一些年輕的軍官又在摻雜各種與‘中國’(她幾乎無所不在)相關的文化因素或教育成分,無端變造出個人不明不白的國家認同。”(注18)

  再比如“柔性政變”風波發生時,《聯合晚報》發表“軍方價值大考驗”的社論說:“平情而論,阿扁‘總統’的‘柔性政變說’,是選舉語言,不無誇張扭曲。但軍方將領面對台灣民主政治的巨變,還遠未走出過去國民黨獨大時期樹立的建軍理念,也同樣該檢討,要反省。”(注19)

  可見,關於台軍歷史問題的爭執表明,台灣政壇上的對立雙方,雖然“軍隊國家化”的口號喊得很響亮,但尚未建立起對軍政關係的基本信任(即使有,也算不上成熟),一旦出現問題,便為一己之利,對其片面解讀,刻意誇大或掩蓋事實,根本無法理性地看待問題,無法對台軍基於歷史傳統的做法表示尊重,妄談軍政關係法制化、制度化;而且,每逢選舉便肆意炒作軍人干政議題,並總能引起不少人的激烈反應,反映了島內對台軍政治立場“有期待、沒信心”的複雜心態。

  (二)歷史淵源與國民黨關係密切,曾經具有濃厚的“黨軍”色彩。

  台軍聲稱:“‘國軍’是‘國家’的軍隊,必須服從‘憲法’,貫徹‘軍隊國家化’;‘國軍’今後與各黨派之間保持超然、獨立的立場與區隔、等距、良好的互動關係,絕不涉入任何政黨活動;‘國軍’服從民主憲政,依法服從新任‘總統’領導,絕無疑義。”(注20)但是,自黃埔建軍到第一次政黨輪替,長達近八十年形成的濃厚的“黨軍”色彩,並非短時間就能消失;何況,即使台軍果真迫切需要“保持超然”,但民眾觀念上對它的“黨軍”定位也難以輕而易舉地徹底改變。

  “柔性政變”即是例證。

  2004年3月,因“總統”選舉爭議,島內藍綠兩大陣營形成了自戒嚴解除以來最為驚心動魄的對峙。剛剛度過危機的陳水扁,在4月份“感恩謝票餐會”上首度提及所謂“流產政變”;11月14日為民進黨“立委”選舉造勢時又說:“選後泛藍以准革命的方式,發動群眾在‘總統府’前抗爭一個月,要利用人民力量推翻‘政府’,並呼籲軍警人員站出來”;“我要告訴各位一個秘密,已查清楚3?20後甚麼人、甚麼時間、甚麼地點要高級將領站出來‘裝病住院’、‘請辭’”;“這不是軍事政變,不是戰車、大炮開出來那一種,而是柔性政變,好在我們‘軍隊國家化’已有成績,沒受到唆使。”(注21)在民進黨利用“獨派”媒體鋪天蓋地的炒作下,本是捕風捉影的“柔性政變”之說,迅速成為牽涉大陸、國民黨、民進黨、台軍的重要政治事件。

  儘管這一風波最後以法律途徑暫時得以象徵性的平息,但是,它本質上是一個牽涉軍方但又並非軍方自身所能左右的政治問題。陳水扁、民進黨將黨軍關係當作政治議題炒作,“一石激起千層浪”,各方面被迫做出回應,很大程度上在於,社會上對黨軍關係的政治議題本來就比較敏感,仍存在著對國民黨與台軍之關係的懷疑心態。早在2003年,政治傾向“偏獨”的《台灣日報》便質疑:“過去的‘國軍’是‘國民黨軍’,難道現在的‘國軍’還與泛藍同一肚腩?”(注22)對如此社會心態,台軍也頗感無奈:“事實上,對‘國軍’而言,更進一步的挑戰,是何以使外界不再以舊思維看待脫胎換骨的新時代‘國軍’,畢竟在長時間的刻板印象養成後,面臨類似情況,各方習於參考過去的經驗提出相似指稱。”(注23)

  同有著一百多年漫長歷史、曾經多次親自率領軍隊作戰的國民黨相比,民進黨與軍隊的關係,無論在內容還是在形式上,都沒有國民黨與軍隊的關係那般“豐富多彩”。由於威權時代國民黨的確利用過特殊的黨軍關係優勢“打壓”民進黨,多年來,民進黨已經習慣於利用似是而非的“弱者”形象製造悲情意識,炒作黨軍關係議題,把軍隊置於公眾、媒體的檢視之下,一來可以強化國民黨的負面形象,勾起選民對威權時代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回憶並產生厭惡感;二來至少可以防止與國民黨尚有一定感情糾葛的部分軍人暗中做出不利於民進黨之舉動。

  但平心而論,政黨認同“即許多人長時間在精神上加入某個政黨所必然產生的一種傾向。強烈的政黨認同者毫無疑問地為其政黨投票”。(注24)一般認為,台灣軍方在政治傾向上是支持國民黨的,國民黨似乎也比民進黨更重視針對軍人的政治動員(注25);但是,戒嚴解除之後的十幾年時間,台灣政治版圖已經發生結構性變化,民進黨迅速壯大,擁有龐大而穩定的支持者,兩大陣營的實力不相上下已是基本現實。而且,名為“軍隊政治中立”教育的深入和持續,儘管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台軍作為政治工具的本質,但對約束軍人的政治偏好和參與熱情,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政黨輪替成為台灣政治常態後,儘管由於歷史因素,部分軍人尤其年長將領與國民黨可能存在某些情感瓜葛,但時至今日,可以說島內任何政黨與軍隊的關係,都不像威權時代國民黨同軍隊的關係那般明確、牢固、持續(注26)企圖在政治紛爭中“潔身自好”的軍方,“國民黨情結”淡化乃是必然趨勢;不僅淡化,而且與國民黨之間發生摩擦也在所難免,比如,2006年國民黨與民進黨圍繞軍購展開鬥爭時,就有軍人指責當時的國民黨主席馬英九,認為他阻擋軍購案是不顧官兵的死活,甚至揚言暗殺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