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影響台軍“國家認同”的三組矛盾因素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30 00:18:51  


 
  在國家認同問題上,台軍應力所能及地逐步告別消極回避的姿態

  近些年的歷史早已證明,雖偶有個別退役將領公開表態“反獨促統”,但台軍作為一個組織,整體上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國家認同立場,那就是為台澎金馬而戰,不主動捲入統獨之爭。

  綜合來看,台軍國家認同的演變及特徵,既取決於政治精英的意志和能力,也受制於軍事精英的理念和利益,而根本原因,在於台灣社會特有的歷史經歷、集體記憶、族群結構所導致的“統獨”意識分佈。通過歷年民調及“台獨”政黨的得票率,我們不難發現,“台獨”意識日益膨脹、“台獨”運動日益猖獗、“台獨”勢力日益壯大,成為導致台軍實質上漸趨“獨化”的關鍵因素。而島內各政治勢力對台灣的政治定位莫衷一是,“一中憲法”與“台獨”言論自由並存,台軍自身歷史上濃厚的“大一統”和“黨軍”色彩,則共同塑造了台軍有悖於正常軍事文化倫理的獨特“政治性格”:猶豫,逃避,見風使舵。從民族復興、國家統一的角度出發,台軍若想改善形象,需要在優化政治心態上下番功夫。

  (一)增強羞恥感。

  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是軍隊神聖使命。任何漠視、躲避的失職行為,當為天下人所恥笑。不難發現,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像台灣那樣,明目張膽討論、推動分裂國土的行為竟受到法律的實質性保護;也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像台軍那樣,竟對“台獨”分裂逆流不激濁揚清卻隨波逐流,打著中立旗號,明哲保身地坐視統獨之爭撕裂台灣社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台軍號稱“國家化”,卻連正常健康的國家認同也沒有;號稱“非黨化”,卻每每對政黨意志唯命是從,置武德於不顧,“誰上台聽誰的”(前“國防部長”李傑語)。總之,不論從哪個角度講,台軍若果真像其在政治教育中所聲稱的那樣“視武德為生命”,就應該對此感到羞恥;絕不能一味不以為恥、反以為榮地將“失職”標榜為“中立”。

  (二)增強責任感。

  不論是“急統”還是“急獨”,在島內都有一定生存空間,但在當前及今後一段時期內,也都無法成為決定兩岸關係基本格局和發展方向的力量,所以,對兩種尚顯“極端”的聲音,原本就應該在領土、主權問題上最為敏感的軍方,更應冷靜應對,理解、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大方向。考慮到台灣特殊的政治文化和軍事文化,我們期待台軍在統獨立場上“有所作為”,當然不是鼓勵它以製造流血衝突的方式解決紛爭,而是希望它在台灣現有軍政關係框架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爭取在兩岸統一的偉大進程中有一個體面些的歷史定位。

  (注1)[德]克勞塞維茨:《戰爭論》,商務印書館,1978年,第895頁。

  (注2)“凝聚共識,建立正確‘國家’安全觀念”,《青年日報》,2005年6月19日。

  (注3)全國台灣研究會編:《民進黨大陸政策演變》,2001年,第60頁。

  (注4)Samuel P.Huntington, The Soldier and the State︰the Theory and Politics of Civil-military Relations, Vintage Books,1964, p35.

  (注5)“李傑黨籍撤銷與軍人武德”,《中華日報》,2007年3月12日。

  (注6)“軍人愛國家嗎?”《自由時報》,2002年10月18日。

  (注7)[美]加布埃爾.A.阿爾蒙德、小G.賓厄姆.鮑威爾:《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39頁。

  (注8)“'國軍'的認同與效忠”,《中國時報》,2001年7月21日。

  (注9)[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上卷),商務印書館,1991年,第274頁。

  (注10)“深體優質民主內涵,建立相互依存的機制”,《青年日報》,2005年3月1日。

  (注11)“'國軍'堅守行政中立立場絕不改變”,《青年日報》,2004年4月28日。

  (注12)“新‘木馬屠城記’?”《國魂》,1988年1月號,總第506期。再例如,台軍曾經認為“‘台獨’主張已經超越言論自由之範圍,且違背‘國家’安全法,不受保障。”(參見:“‘台獨’言論的問題”,《國魂》,1988年4月號,總第509期。)“主張分裂國土,絕不是思想言論自由的事。……‘台獨’主張不是言論自由的範疇,而是叛國的行為。”(參見:“言要有為,法要有守”,《國魂》,1991年12月號,總第553期。)

  (注13)“堅定信心,邁向成功”,《青年日報》,2004年1月5日。

  (注14)參見:“莫令‘國軍’淪為‘台獨護院軍’”,《聯合報》,2002年8月9日。

  (注15)轉引自董玉洪:《台灣軍隊透視》,九州出版社,2001年,第146頁。

  (注16)轉引自董玉洪:《台灣軍隊透視》,九州出版社,2001年,第146頁。

  (注17)“毛澤東在八屆十中全會上的講話”,轉引自曹長盛等主編:《蘇聯演變中的意識形態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32頁。

  (注18)“軍人不愛台灣嗎?”《自由時報》,2002年10月18日。

  (注19)“軍方價值大考驗”,《聯合晚報》,2004年12月3日。

  (注20)《青年日報》,2000年3月31日。

  (注21)轉引自“二度刮起政變風,台政壇綠色恐怖蔓延”,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4/2004-11-23/26/508942.shtml。

  (注22)《台灣日報》,2003年12月15日。

  (注23)“莫以舊思維看待脫胎換骨的‘國軍’”,《青年日報》,2004年1月16日。

  (注24)[美]邁克爾羅斯金等:《政治學》,華夏出版社,2002年,第180頁。

  (注25)參見“國民黨黃復興黨部,手伸進軍中”,《自由時報》,2006年4月21日;“馬英九宴請退役將領,重申兩岸和解是必走之路”,http://news.cctv.com/china/20080504/100570.shtml。在台灣,軍人擁有投票權,而且曾經是積極性比較高的政治參與者;而最能說明軍人政黨認同的,是他們的投票行為,即通過資料對比分析,觀察軍人在選舉中把票投給哪個政黨;很遺憾,由於資訊管道的限制,筆者目前找不到比較準確、翔實的資料,期待今後在條件具備的時候,完善此項研究。

  (注26)當然,特殊的歷史經歷,使國民黨對軍人及軍眷懷有特殊的感情,其中也夾雜著現實利益的考慮。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1月號,總第157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