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周邊安全形勢四大變化與中國對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16 00:50:02  


 
  長期以來,中國在南海問題上主張“擱置爭議、共同開發”,但這並不代表放棄主權要求。只是中國在美國高調介入亞洲事務時彰顯主權,會成為將東南亞國家及背後支持的西方國家團結在一起、對中國實施遏制的一個契機。

  國際社會對“核心利益說”的強烈反應,表現了南海問題的複雜性以及對中國崛起的嚴重憂慮。國外把“核心利益說”解讀為崛起後的中國在劃分東亞的勢力範圍,中國今後的外交政策會日益咄咄逼人。國外還普遍將“核心利益說”與釣魚島“撞船事件”相提並論,據此判定中國將採取日趨強硬的外交政策,中國崛起會對世界秩序產生重大的不確定性。

  中日之間圍繞釣魚島的爭端,一直以來就是中日之間的領海領土主權之爭,2010年釣魚島“撞船事件”的爆發,一方面反映出中國外交的新舉措,以及中國突破美國海軍的傳統勢力範圍之後對舊地區秩序造成的衝擊。另一方面也出現了周邊國家對中國海軍遠洋能力的疑慮。

  “撞船事件”後中國的反應速度與力度,讓日本外交界感到中國的反應“超出了迄今為止的底線”,與以往發生衝突時中國盡量防止事態發展成全面衝突不同,此次日本人認為中國的反應似乎已頂掉了“安全閥”。甚至有日本學者呼籲,為阻止中國一意孤行,各國將從經濟、資源和安全保障領域構築對華包圍圈,日美兩國應肩負起主導構築對華包圍圈的重任。

  “撞船事件”發生後中國的對日措施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一些國外媒體和學者、官員將中國的反應“升級化”看待,將中國描繪為“粗暴大國”,甚至給中國的反應與舉措戴上“中國威脅論”的帽子。
 與中國存在南沙群島主權糾紛的東南亞國家對中國“撞船事件”後的“強硬態度”也表示了擔憂。日本學者緊緊抓住這種“擔憂”將南海問題與釣魚島問題“扯”在一起。日本學者誇張地斷定,“當前的中國外交似乎是以鴉片戰爭以來的屈辱歷史為鑒,將列強的侵略手法運用至侵犯越南和菲律賓領土以及日本的領海上”。毋庸置疑,日本學者的這種“邏輯論證”旨在離間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關係,蠱惑東南亞地區人民對中國的信任和友好,實現日本聯合東南亞“共同對付”中國的企圖。

  但也必須看到,“撞船事件”後,周邊國家對中國的疑慮增大了。對於釣魚島問題,中日在認知上是有偏差的。在認清這個事實的前提下,中國要避免為美國拉攏東南亞國家聯合牽制中國創造“可乘之機”,從而使中國在領土維護時處於更不利的局面。

  在釣魚島“撞船事件”之前,2010年4月,中國海軍艦艇穿越宮古海峽(琉球群島主島沖繩島與宮古島之間的公海)進行正常訓練。日本媒體對此進行了大肆渲染,並將之視作中國突破第一島鏈、挺進西太平洋區域的突破性舉動。

  如果從海上安全審視中國周邊安全,那麼南海爭端升溫、釣魚島“撞船事件”就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南海、黃海、東海等區域都出現了相當的動蕩和不安定,以美國主導的、周邊國家參與的海上軍事演習貫穿整個2010年度,而中國也相應地加大了對抗力度。亞太海域頻繁軍演固然與一系列突發性事件相關,諸如“天安”號事件、朝鮮炮轟延坪島等,但更長期性的、根本性的原因是美國重新高調介入亞太事務、試圖維持其在亞太的軍事優勢的戰略意圖與實力上升中的中國實施“走出去”、加強國防現代化的戰略轉型相互碰撞的必然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