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從“胡奧會”看中美關係32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1-25 00:19:30  


 
  作為中國對美政策的主要決策者,鄧小平之前明確提出,要實現中美關係的正常化,美國在台灣問題上必須接受三個條件,即斷交、廢約、撤軍。中國則力求以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但不承諾放棄武力。鄧小平的堅定立場在美國國會引發了不小的反響,卡特總統也因此變得猶豫不決。然而,蘇美關係的波折卻又一次促成了中美的靠近。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奉卡特之命訪問北京,他給鄧小平帶來的消息是,總統已經下定決心,準備與中國建交。

  剛剛走出混亂,處於百廢待興階段的中國讓美國政治家看到了希望,而且在卡特政府看來,這種希望顯然已經超過了台灣的價值。很快,卡特總統表示願意接受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

  事實上,對於即將進入改革開放時代的中國來說,與美國建交的意義決不僅僅停留在國際關係層面。當時中國的具體情況是:一方面,十年浩劫過後,中國正急需借助外力趕上現代化的發展潮流;另一方面,蘇聯謀求霸權的行動,特別是在蘇聯支持下,越南對中國西南邊境的肆意侵犯,又給改革開放的設計者帶來了切實的憂慮。為了引進技術與資金,吸收國際先進經驗,並為改革開放創造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必須與美國,這個世界上經濟、科技實力最強,政治、軍事地位最顯赫的超級大國進行合作。

  在美國期間,中美雙方簽署了科技、文化等合作協定,在教育、商貿、空間技術等領域達成協議,商討了建立領事關係和互設總領事館等事宜,並且同意在不久之後簽訂航空和海運協定、互派常駐記者等。

  彈指一揮間,32年過去了。鄧小平這次劃時代的訪問,以其對中美兩國、對整個世界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對外開放和交流合作的歷史上,樹立起一座巍巍的豐碑。

  1997年 江澤民訪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