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企業在利比亞損失近188億美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6 18:30:18  


利比亞戰亂迫使中國在利投資的項目全部停工、撤退員工,許多設備、資產遭盜搶破壞。
  中評社北京3月26日電/吸引了眾多能源和工程企業的中東地區,是世界上矛盾衝突最為集中的地區,大國博弈、民族矛盾、宗教衝突、領土爭端和恐怖主義等,常常引爆各種爭端與戰亂。

  《瞭望》報道,肇始於突尼斯的政局動蕩和暴力衝突,正以驚人的速度向整個中東北非地區蔓延。它不但改變了這些國家的政治生態,也將對整個中東地區乃至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不僅引發了國際石油市場劇烈波動,同時也在世界經濟和金融領域引起了一系列動蕩不安的連鎖反應。

  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和進口國,中國與中東存在著密切的經濟、政治關聯。近期中東地區的動蕩局勢及其後續影響,必然引起中國全方位的關注。

  中東事態發展對國際石油價格走勢的影響,最為牽動人們的神經。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第1973號決議對利比亞實施制裁,構成了事實上的禁運,現政府和反對派都會受到影響。而歐美國家劃定禁飛區並開始多番空襲,更將嚴重打擊利比亞的石油出產。國際市場對此的即時反應是油價高位震蕩,3月24日紐約、倫敦原油期貨價格分別衝上106.09和115.54美元的新高。

  但是,從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沙特、伊朗這樣的重量級產油大國才是影響國際油價中長期走勢的決定性因素。而迄今為止,沙特、伊朗國內的反政府力量都不足以推翻現政權取而代之。可以斷定,沙特、伊朗等國的政治動蕩尚不會導致突尼斯、埃及那樣的“改朝換代”局面,因而可以保持這兩個位居歐佩克前兩位的產油大國相對穩定。加之全球經濟復甦步履蹣跚,美歐等發達經濟體因復甦乏力而對傳統能源的需求停滯甚或下降,以及以美國為首的經合組織成員國在國際能源署框架下保持著數量龐大的戰略石油儲備,這些都將是遏制國際油價過度攀升的基本力量和長期因素。而且,由於民生艱難是引發動蕩的主要原因,中東局勢平息之後,不論新上台的執政集團還是得以維繫的舊領導人都會吸取教訓,迫切擴張產能,增加石油收入,以改善民生,穩定統治。

  根據這些地緣政治因素及供需基本面,可以預計油價的基本走勢應該是:儘管近期中東政局亂象叢生,引發油價屢創新高,但動亂引起的油價攀升不會長期維持,動蕩有所緩解之後,在下降壓力的持續作用下,國際油價將有所回調,最終穩定在供需雙方都可接受的理性範圍之內。當然,不排除投機資本炒作中東題材,短期推高油價的可能。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