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葉千榮談從災難看日本國民性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4-04 00:14:12  


 
  什麼是日本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宗教意識?

  葉千榮:中國有“書法”、“武術”,都從“法”和“術”的角度構建了一套有目的有技法的系統,但到了日本,則一一變成了“書道”、“武道”,乃至“花道”、“茶道”。為什麼非要上升為“道”?為什麼非要再神聖化?實際上,“道”,是一種准宗教的境界,它的特點是將一個日常行為——比如插花或喝茶——加以反覆的排練,即所謂“お稽古”(Okeiko)。相信這個追求“道”的過程會潛移默化從而淨化內心。這一無止境地追求“道”的排練過程中,既沒有對彼岸的描述,也沒有偶像崇拜,更沒有聖經般的史詩故事,只是把一個個動作像京劇一樣程式化後反覆排練,反覆鑒賞。但他們相信這個去除雜念的動作過程一再反覆後會對內心起作用。這就是類似性宗教體驗。這一切僅僅是追求美,衡量的標準也只是美。排練本身超越了該行為原本的目的,寫字本來是為了達意,武術是為了防身搏鬥,上升為“道”之後,就不再追求這些實用層面的功能,於是武道不再是防身技法,不再是對抗輸贏,而是尊敬。西方人看日本人的茶道,起初很難理解它的目的是什麼,當最後總算喝上那口茶時,有人問,既然最終目的也是喝,為什麼不直接喝?的確,日本發明了最便捷的解決口渴的方式——“自動販賣機”,一投幣就可買飲料,但恰恰又保留了世界上最繁瑣的飲茶方式——茶道。茶道要求從跪著打開和室拉門的動作、眼神開始,到最後端上茶杯時的頭部姿態和視線,都一點一滴地練,很多人都練了一輩子。這樣做的意義何在?就是相信將一個日常行為美化、程式化後反覆排練的過程可以淨化內心,可以脫俗,從而變得更美。

  這種對美的追求在現代社會中好像有些格格不入了。

  葉千榮:凡事都有利弊兩面。我常會感到這個民族頭腦僵化,拘泥形式,尤其是事無巨細一律遵從習慣的思維定式。這種乏味感無處不在,小到婚禮前的一次枯燥致辭,大到一次會議的繁文縟節,乃至許許多多應該改革、應推陳出新的,都僅僅因為兩個原則而不作任何改動:一個是“此地獨有”,一個是“古已有之”,即具有本地性與歷史性的東西是不可改動只可恪守的。雖然傳統中很多來自中國,但文化守成主義的空氣比“本家”要濃厚許多。通過在日本的生活,我能感到“文明”和“文化”這兩個範疇的不同。文明是人類生活的一種技術,人類出於渴望更舒適、更便捷和更合理的本能,會不斷發明出新的技術手段。因此,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無法抗拒這股潮流,只要它的確比原先的更合理便捷舒適,所以文明的潮流是超地域的,評價文明的尺度則是合理主義。但文化則相反,它常常是以不合理而具存在意義的。日本到處都有“祭”的活動,類似於中國的廟會。每年很多小鎮、鄉村都會舉辦“祭”。有時在這個日子裡,男人們會半赤裸著在厚厚的雪地裡去抬一根形似男人陽具的木雕。這些活動完全不會給GDP帶來任何增長,也並不會使人們的生活更方便,但他們一定年年花大力氣去認真做,他們做這件事只是因為一點——心裡快樂。正如和服是那麼不合理、不方便甚至不舒服,卻無法廢止一樣,因為它是本地獨有的,而且是古已有之的,所以它是美的,美的就是能滿足內心的。因此,日本在“文明”和“文化”上分得很清楚。在追求或評價文明的時候,他們用“更舒適,更便捷,更合理”的尺子,不怕引進,不拒模仿。在西方文明強勢到來的時候,是“尊皇攘夷”還是學習引進曾是關係存亡的大問題,結果所謂“洋不分東西,是好的就拿來”的思維勝了,用這種態度解決了維新與否的論爭。魯迅的“拿來主義”就是受了這個影響。但另一方面,在文化範疇裡,依然並不一切都是拿來主義,並不使用合理主義的、唯物的尺子,而是用關注內心的唯心的尺子,認定只要是古已有之並是日本獨有,就是美,就能充實內心。所以,他們是一個既追求科技文明又堅持文化守成的民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