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來的重建中,日本的這種國民性將會如何發揮?
葉千榮:以前日本在災後也產生過很多混亂,1928年關東大地震時就發生過相當悲慘的混亂,那是日本政治史上非常恥辱的一頁。當時很多在日朝鮮人被殺,因為謠言說朝鮮人要搶東西。這次地震,很多中國人說日本民族是冷靜的。其實我始終感到日本人是極其情緒化的,他們很感性,只是那種對美的追求和對不美的回避所帶來的自律、控制產生了展現在大家面前的冷靜、節制的狀態。我平時很不欣賞日本人的情緒化思維,不欣賞他們動輒整體行動的範式,每每看到這種集體性的情緒化反應,我就要在自己的節目上抨擊。我會提起當年“慶祝南京陷落”時日本全國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舉著燈籠遊行的醜陋場面,這就是我常常在節目裡談到的“歷史的延續和非延續”,要觸及這個“恥部”,並提醒一種曾帶來悲劇和恥辱的習慣不可延續,這是負的一面。但是也應看到,大災大難之後,日本的這種集團心理會給這個國家提供新的動力。
近代史上,日本兩度遭遇國家存亡的危機,一次是明治維新,一次是二戰戰敗。但兩度危機居然帶來了兩次大發展,這也是少見的。今天它所遭遇的這種打擊,在日本國內被認為是第三度危機,日本民主黨前黨首小澤一郎說現在可以和戰後荒廢期匹敵。那麼,直面這第三度的大危機時,那種曾經將大危機化為大發展的集體性會不會再度釋放?這是關注的焦點。歷史上,一到逆境乃至絕境,他們便會在一種巨大的悲愴感襲上心頭後形成仿佛要走向最終詩篇的凝聚力,然後散發出一種他們認為美的光輝。這時哪怕是赴死,他們也會覺得能顯出“有終之美”便在所不惜。那些進入福島核電高輻射區作業的人,是知道那裡面的輻射量的,但是他們不具國家、人民之類的意義認識,而是在一種由悲情帶來的力量下去做這件事。這既是他們的感性思維使然,也會使他們和電視機前的國民都有內心情感的升華。
3月21日,在東京消防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三位在現場滅火的消防隊長也出席了,他們都不善言辭。記者問其中一位:“你覺得最危險的是什麼?”他像高倉健一樣沉默後說道:“是隊員們。”然後是一個十秒鐘的大停頓,如話劇關鍵台詞中的大靜場,接著就看到眼淚從他眼眶湧出,隨後咬著下嘴唇輕輕說道:“我覺得對不起隊員們……的家屬。”以往我們看到三船敏郎、高倉健的表情,會覺得他們在演戲,但這時你會發現,那,有時是他們民族的集體表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