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時:平衡台灣南北差距 該有新思維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5-28 11:10:43  


  中評社台北5月28日電/民進黨執政的南部五縣市首長,日前聯合痛批馬政府“忽視南方,跳票有感”,再讓南北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浮出。南台縣市首長在記者會中批評各項“中央支票跳票”,以此作為南北難以平衡的因素,除開政治操作不談外,其中顯露的舊思維,其實並非解決南北差距的方式。 

  中國時報社論指出,台灣經濟發展初期,是先以釋放農業生產力為始,再以農業資源供養工業;而後以勞力密集為主力的加工出口區、各地區大大小小的工業區,為各地方提供就業機會與發展契機。這個年代,以農業與輕工業為主的南部縣市,與北部縣市的差距較小,並不存在著南北差距的問題。 

  但當農業下沈,勞力密集輕工業又日益失去競爭力,產業紛紛外移時,中南部地區並未出現能完全填補此產業空缺的新產業;北部則是由以科技產業為主的科學園區領軍,快速展開產業升級;以台北都為核心的地區,則更轉型為以第三級產業掛帥的產業結構。北部產業快速轉型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對中南部產生磁吸效應;人口不斷集中北都,農業縣市人口外流,許多農業地區只剩老人、小孩,社會消沈、經濟衰敗,南北差距擴大問題開始浮現,而且二十幾年下來,日益嚴重,從未得到紓緩。 

  依照傳統的區域發展理論,區域發展會以某地區為核心發展,核心地區發展最快、最富裕,把週遭的資源、人口往內吸,週遭因而相形落後;但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產生外溢效果,帶動週遭地區發展;週遭的上揚又把核心“往上拱”;如此週而復始,進入良性循環。北部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循此模式前進;作為政經中心的台北市帶動新北市,甚至其外溢效果惠及新竹科技產業;在竹科已成氣候後,又自成一個小核心帶動週遭地區往前邁進。 

  但整個台灣卻未能循此模式發展,北部強大磁吸效應某種程度是“掏空”中南部農業縣市。如果,中部的台中都、南部的高雄都,能夠各自扮演中南部發展核心角色,帶動週遭區域,問題可能沒那麼大。但事實上在廿多年前的產業外移風後,中部產業一度空洞化;早期高雄快速發展,人口成長速度甚至高於台北市,可稱南台核心;但近十年高雄港日益沒落後,貨櫃量由長期保持的全球第三名一路退到十名之外時,南都也日益消沈。當連核心地區都無法展現雄風時,週遭地區情況不問可知。 

  一般在觀察各縣市的發展程度,除了產業結構、都市化程度外,還有家庭所得的增減。比較南部縣市與台北市平均家庭總收入,近十年堪稱“不進反退”。拿民進黨執政時的八十九年,及執政八年後的九七年數據看,雲林、嘉義、屏東的平均家庭收入與台北市的比,八年下來是降低;這代表這些縣市的家庭相對台北是變窮了。高雄、台南則維持平盤;只有高雄縣比重提高。民進黨大票倉在南部,執政時高喊南北平衡,但結果卻是民進黨執政八年,對平衡南北差距不但毫無貢獻,而且差距是進一步拉大。南台綠營縣市首長批評執政黨未能平衡南北差距,明顯不公平,也顯現南北差距不單是“中央”問題,而是結構性因素。 

  多年來,“中央”在各地方廣建交通建設、公共設施、工業區、科學園區,卻仍無法反轉南北差距。南部縣市首長對“中央”批評,明顯依循這個:中央給錢辦建設─地方繁榮─縮短南北差距的思維。但如果沒有自己的產業,便利的交通只是把人口送出門而已;各地方爭相爭取的科技工業區、科學園區乃至一般工業區,在缺乏其它資源支應、更乏群聚效果下,往往養蚊空等廠商多年。引進大型工業區利弊仍難定,六輕之於雲林、彰化拒絕國光,即是顯例。 

  因此,該改變過去舊思維,例如爭相闢工業區、科學園區、各種特區、開大馬路、搞工商大港…的想法。各縣市與其趕熱鬧,不如回頭審視自己的資源、條件,作好及發展自己最擅長而有條件作好的產業(例如觀光),並全力推動;則繁榮地方、縮短南北差距目標才有可能達到。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