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中國500年南海保衛史(之一)
http://www.CRNTT.com   2011-06-24 00:57:29


 
  出海

  1433年3月9日,明朝正使太監鄭和率領船隊,從此次遠航的目的地忽魯謨斯啟程返國。這已經是他第七次出海。這一年四月,在海上漂泊多年的鄭和死於古里,隨即被隨從安葬在今印尼爪哇島三寶壟市,一個時代由此結束了。

  “亞洲銅”,這是二十世紀的一個詩人,對雄踞歐亞大陸東部、瀕臨西太平洋的中國的隱喻。的確,“黃”是它的主色調。但是先祖們很早就認識到,蔚藍色的海,意味著“魚鹽之利”、“舟楫之便”,浩瀚的大洋里蘊藏食物和珍寶,也是通道和生存空間,“歷心於山海”才能使“國家富”。公元前222年,大敗楚國的秦軍南征百越,次年統一華夏,在後世的歷史學者看來,這或可說是黃色內陸文明最終戰勝了以魚米為食、以舟楫為兵的藍色海洋文明,自此奠定了農業中國的大勢。

  但中國從未停止過出海的努力。受秦始皇資助,徐福率領一支滿載五穀種子、數千青年男女及工匠的大規模船隊“東渡”,無論是否去尋仙藥,此舉都算是有組織的海外拓展。東漢,海上絲綢之路已繞過印度半島,通航羅馬。三國時期,孫吳政權越過海峽經營台灣,並派遣官吏向西探索新航線。隋朝開運河,貫通南北以利水上交通。

  海洋貿易的興盛是“盛唐氣象”的當然表現之一。初唐就設立了專門機構,管理船舶、商人並徵稅。“海外諸國,日以通商”,其中一條被記錄的

  “夷道”,從廣州出發,經過南海遠達波斯灣、紅海和東非沿岸,途經30多個國家和地區,約14000多公里。

  宋代的經濟中心南移,東南沿海地區成為經濟命脈所在。不只如此,沿海居民紛紛棄農下海,內地的許多商人也加入其中。當時有人感概,“數十年來,習始變,舟楫極蠻島。”依賴交換的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後,元世祖忽必烈立即著手恢復海外貿易,“每歲招集舶商,於番邦博易珠、翠、香貨等物,……聽其貨賣”,而且“擊緬甸、擊爪哇、擊占城、擊日本,殆無虛歲,……利其所有耳。”對於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元朝給予了“所在州縣並與除免雜役”的優待。

  宋元商品經濟的勃發,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絲綢、瓷器、茶葉等商品,它們經過手挑肩扛和車馬舟船的運載,匯集到各個港口,裝上隨季風而來的船只。其時的海船“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能儲備數百人一年的食糧,指南針的發明更推動了遠洋航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