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國學者金雁:見證俄羅斯與東歐轉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7-10 00:32:34  


 
  金雁:東歐人說,在物質化的社會中,宗教對人的精神支撐是最後的一塊沃土。宗教無論在極權社會還是在經濟大潮中都能體現著一種對彼岸世界的追求,體現著一種反對物質化和功利化的價值目標。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需要有一些人從事拯救靈魂、拯救道德的“內在追求”。俄羅斯“白銀時代”的“路標派”,一批曾經熱衷於政治的學者為了治愈俄國思想道德的“貧血症”走上“基督之路”,從事“心靈”的拯救。

  宗教可以約束人們的行為準則,劇變後導致的“精神空場”和道德“真空”,部分由宗教填補。在一些東歐國家,由於教會在國家危難的時候具有的犧牲精神,它比任何政府、黨派都更具有強大的氣場,目前道德的光環與“批判資本主義”的旗幟一直掌握在教會手中。蘇聯時期波蘭的統一工人黨是惟一允許教徒入黨的,波軍總政治部甚至有副部長級中將神父職務。如果堅持唯物主義的統一工人黨沒有這一條,共產黨就不可能有群眾。

  東歐各國內部本來就積蓄著長期的民主化衝動,有公民社會的暗流,也有教會的作用,所以東歐與俄羅斯不同的是沒有出現“意識形態空白”問題,思想轉換與過渡基本沒有落差。在經濟轉型過程中,宗教的反腐敗、平衡、心理醫治、疏導、誠信、慈善作用十分明顯。波蘭教會與俄羅斯東正教相比,比較開明,有許多適應時代的改進,比較年輕化、時代化。教會介入政治是違反歐洲現行的一些規則的。目前是: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愷撒。

  基本上一個社區都是以一個教堂為活動中心的。教堂不但是人們的聚集的場所,也是青少年學習歷史的博物館,還是聯誼紐帶、老年活動室(唱詩班的合唱團)、心理疏導處(懺悔聆聽)、貧困急救站、婚喪、新生兒出生等人生大事的主要平台。每年到深秋教堂都會舉行義賣,賑災募捐、慈善救助。

  人物周刊:為什麼我們身邊的輿論會對東歐有如此大的偏見?為什麼會有東歐今不如昔的錯覺?

  金雁:東歐人懷舊情緒確實也有,他們光靠著斯大林這些紅色歷史人物作旅遊產品,不知道賺了多少錢,現在生產的蘇聯時期的徽章、郵票、軍帽服裝一點也不少,是一大旅遊產品。你如果問:既然你們這麼喜歡,是不是想回到那個時代,他們就會說了,法國人喜歡拿破侖,德國人喜歡俾斯麥,並不表示他們願意回到帝國時代。

  對一些銀發老人來說,他們覺得自己不適應市場經濟變革,會懷念自己的青春時代,任何社會都有懷舊的人,只是懷舊沒有意識形態色彩。

  現在東歐各國的新聞媒體都是多元的,媒體的規律你是了解的,喜歡“轟動”、喜歡“熱鬧”,喜歡批判,一有事媒體就高興,一有亂子媒體就有事幹了。天下都一樣,平淡如水、千篇一律,媒體豈不是要失業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