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官員對百姓都不信任 又如何奢求被信任?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9-08 08:16:51  


“郭美美”嚴重傷害了國民對慈善事業的信任。(網路圖片)
  中評社北京9月8日電/“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了”——日前,突然爆出的“郭美美事件”,讓多年來一直熱心公益事業的的張女士有些茫然無措。“以前覺得具有官方背景的紅十字會應是最安全的捐款通道,現在看來或許遠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儘管“郭美美事件”發生後,紅十字會作出了相應的澄清,但是張女士卻表示,給出的解釋缺乏足夠說服力,並不能完全讓人信服。此前,無論是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還是甘肅泥石流,張女士都曾通過向紅十字會公布的賬號打款的方式參與公益。有時候,在一些公眾場所看到紅十字會設立的捐款箱,張女士也會拿出一些零錢投進去。但現在,她明確表示:“短期內我是不會再通過紅會這個渠道捐款了,因為在我心中它已失去了應有的信任”。

  據人民日報報道,不只紅十字會,近幾個月,接連曝出的慈善總會“尚德詐捐門”、青基會“中非希望工程”等一系列與公益慈善有關的事件,都深深刺痛著社會大眾的神經,直接導致了對慈善機構的信任度降低,捐出的善款驟減。據中國公益慈善網公布的信息顯示,“郭美美事件”發生後,公眾通過慈善組織進行的捐贈大幅降低。3—5月,慈善組織接收捐贈總額62.6億元,而6—8月總額降為8.4億元,降幅86.6%。

  其實,遭遇信任危機,慈善組織並非孤例。近年來,懷疑一切似乎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心理共識。中國社會科學院2011年發布的社會心態藍皮書顯示,從總體上看當代中國人的精神狀態顯得生機盎然、活力四射。但與此同時,社會信任度正處於低值狀態,對北京、上海、廣州三市市民的調查結果表明,三市市民總體社會信任屬低度信任水平。

  中央黨校社會學教授吳忠民認為,之所以會出現信任度不斷降低的局面,關鍵在於做為社會情緒穩定器的公信力出現了問題。“公信力就是公眾對公共權力及特定角色形象的信任度,體現了它們存在的權威性、信譽度以及影響力。”吳忠民表示,一旦社會公信力受到損傷,便會導致民眾對負面消息的接受度不斷提高,鑒別真偽的意識受到削弱,久而久之,便會造成較大面積的“信任危機”。

  來自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的監測顯示,目前社會公信力下降導致的信任危機,以政府、專家及媒體最為嚴重。不相信政府,不相信專家,更不相信媒體已構成了當前社會上一堵亟待翻越的“信任牆”。

  “從政府層面看,公信力損耗尤為明顯。”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輿情分析師龐胡瑞指出,當前一些政府部門或地方政府在突發事件面前試圖封鎖新聞和輿論,常常會進一步激怒公眾,直接導致公眾對政府發布的信息不信任,讓政府為澄清流言、穩定人心付出了很大的代價。

  此外,專家及媒體的公信力也同樣受到了較大程度的削弱。在山西等地發生的地震恐慌中,地震局專家一再被公眾當做調侃對象。還有一些養生專家,更是來得快去得也快。

  “通常情況下,政府、專家及媒體的信任危機並非各自孤立,它們往往都是擰合在一起出現。”龐胡瑞說,現實中,一些政府部門在應對公共事件上的非真誠表態,往往難以第一時間解除大眾心中的疑惑,這時某些所謂的專家便會站出來通過媒體管道發表一些非公正的言論,試圖平息民眾的質疑,但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引發連鎖信任危機。

  “老百姓成了‘老不信’,為我們敲響了警鐘。”吳忠民表示,公信力的構建是一個長期過程,但是破壞起來,一夜之間就可能喪失殆盡。“如果不能有強大的社會公信力做保障,就難以形成有效合作的社會局面,這將極大地提高社會做事的成本,影響改革發展的順利推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