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安全標準的監管比“標準”更重要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4-17 16:45:20  


  老酸奶、果凍的“明膠疑雲”尚未散去,“皮鞋膠囊”又被曝出:在浙江省新昌縣號稱“膠囊之鄉”的儒嶴鎮,大量國家明令禁止用作食品藥品原料的工業明膠,被用於加工製作藥品的膠囊。此種重金屬鉻超標的膠囊,最終流入國內多家藥廠,製作成各種膠囊藥品。經檢測,包括修正藥業在內多個藥廠的多種藥品被檢測出鉻含量超標嚴重,最嚴重的超標達到90倍。

  當民眾仍舊陷在食品安全的危機漩渦中無所適從時,冷不丁又曝出許多藥用膠囊的原料來自工業明膠,讓人情何以堪。就在人們開始偏向於相信,用工業明膠代替食用明膠並不能給企業帶來多少利潤的時候,這些醜陋的黑幕又重創了公眾心靈。在記者調查中,使用工業明膠生產藥品膠囊已是業內公開的秘密,而從相關業內人士的話中我們聽出來,全國各地很多年前就有這種膠囊出現,直到兩年前基本上沒有部門過問。原料供應企業明明知道工業明膠被膠囊廠買去加工藥用膠囊,卻給錢就賣;膠囊生產企業為圖近萬元一噸的差價欣然接受,在卓康、華星等膠囊廠,連檢測鉻含量的設備都沒有。更為不可思議的是藥品生產企業美其名曰“良心藥業”,竟然也將“毒膠囊”無所顧忌地投入藥品生產使用。如同以往所有的食品、藥品安全事件一般,哪怕其中一方不願意同流合污,哪怕只有一個環節能經得住誘惑、真正監管到位,這些“毒膠囊”都不會問世。可惜的是,沒有哪一方真正挺起脊梁骨,直面自己的良心。

  早前廢舊皮革製造的營養品“阿膠”就曾大面積曝光,此後各地雖然多次打擊,但這種拙劣的造假手段仍未絕跡,直至這次“毒膠囊”事件爆發。2010版《中國藥典》明確規定,藥用膠囊以及使用的明膠原料,重金屬鉻的含量均不得超過2mg/kg。但即使是有了“標準”也沒有具體的檢測、制約和監督機制。藥廠隨意性極大,完全依靠良心制藥,而監管部門對於工業明膠進入藥用膠囊之後的監管機制仍然空白。這恐怕也是為何部門監督屢屢跑不贏媒體曝光的根本原因,監管不是常態的,這就導致漏洞的存在是必然的。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