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霧霾再襲中東部 專家:大氣污染到極值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02-22 09:32:20  


 
  人民日報報道,今年1月,我國中東部地區相繼出現4次大範圍霧霾天氣,影響30個省(區、市)。其中1月6日—16日,中東部大部地區出現了入冬以來持續時間最長、影響範圍最廣、強度最強的霧霾天氣過程。霧霾天氣給大氣環境、群眾健康、交通安全帶來了嚴重影響。

  參加研討會的專家認為,靜穩天氣和污染排放是霧霾形成和持續的重要因素。由於在一段時期內大範圍的氣溶膠(污染物)的排放變化不會很大,霧霾天氣的形成和變化受到氣象條件的控制。今年1月出現了近年來少有的有利於形成霧霾的氣象條件,與前期最大的不同是中緯度地區環流經向度小,這使得此期間北方冷空氣強度變弱,南方暖濕氣流相對較強,大氣靜穩且相對濕度較高。

  專家指出,我國氣溶膠濃度水平在世界範圍內是較高的,僅次於南亞城市,遠高於歐洲、美洲的城市。氣溶膠粒子不僅對形成霾有貢獻,還作為凝結核參與到了霧的形成過程中,因此,人類活動產生的人為大氣氣溶膠粒子對霧和霾的形成都有極大影響。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張小曳等專家指出,霧霾形成後,會使到達地面的輻射減少,大氣層結穩定度增加,有利於氣溶膠不斷積聚和凝聚,還造成更多霧滴生成,形成“惡性循環”,造成連續數天霧霾污染不斷維持和加劇的現象。

  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躍思介紹,中科院“大氣灰霾追因與控制”專項組研究發現,在1月份我國中東部發生的霧霾天氣中,細小顆粒物中識別出了四類有機物:氧化型有機顆粒物、油煙型有機物、氮富集物和烴類有機顆粒物。“含氮有機化合物是上世紀美國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之一,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

  大氣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秀驥強調,不能把1月的霧霾事件簡單歸結於全球氣候變暖。霧霾形成,氣象是一個條件,但更重要的是大氣污染總體在加劇。1月份的霧霾天氣過程警示我們,大氣污染已經到了危險的極值,加強污染源排放的研究、加強環境治理,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